[港北区]围绕农民增收做足“农”字文章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大幅增收

  港北讯 2010年达5814元,比增19.4%;2011年达6804元,比增17%;2012年达7883元,比增16%;2013年达8978元,比增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稳步增长的串串红符号,记录了港北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步伐。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里乡隆凤养鸡合作社董事长刘仲坦告诉笔者,他的养鸡场有20多亩,存栏1.3万只野山鸡,主要销往南宁、深圳等地,去年光是卖山鸡蛋的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预计今年山鸡场营业额可达500万元。

  如今,像隆凤养鸡合作社这样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在港北区已有191家,注册资金总额接近4亿元,联接4万多农户,“舞”活了农村经济。去年以来,港北区多措并举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特色种养业发展,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流转,集中力量培植和建成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品牌,发展以农户家庭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品牌。

  根竹乡江口村村民周建芳告诉笔者,去年她依托鑫农桑蚕专业合作社,将家里的4亩地用来种桑养蚕,带来了7万多元的收入。由韦合英牵头成立的鑫农桑蚕专业合作社,先后带动江口村和周边村屯1万多人种桑养蚕,辐射带动效果明显,实现了一个合作社盘活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乡镇、致富一方经济的良好局面。

  土地流转“转”出无限商机

  在庆丰镇夏里村,全村465户农民以土地、农机、资金等形式,分别入股4家合作社,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既获得了转让收益,又可以安心外出务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目前,该村478户农户已流转土地达16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2.7%,入股现金124万元。

  港北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去年共完成土地流转29528.98亩,占全年任务的236%,其中耕地流转6318.88亩、林地流转23210.1亩。土地流转平整土地后,上千条田埂被推平,可扩大不少耕地面积,使大型农业机械有了发挥的空间,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水利建设得以快速推进,让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拓展了农业的内涵和增值能力,“转”出了无尽的商机。

  庆丰镇汇兴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苦瓜、冬瓜、芥菜、豆角、蘑菇等多种时令蔬菜,拥有30个大蘑菇棚,亩产值1万多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时值寒冬,根竹乡江口村杨大姐的草莓种植园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前来采摘、品尝、收购草莓的顾客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据她介绍,她家种植草莓10多亩,每亩收入约1.5万元,仅一个冬种就有10万多元的收入;而鼓岭屯种植能手肖丽娟,则种植10多亩的大蒜,去年种植5亩收入4万多元,今年的收入肯定更多。据统计,去冬今春,在100多亩草莓种植示范园的带动下,该乡已有2000多户农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

  港北区根据本地资源优势,集中技术和资金力量建设各具特色的名优品种连片示范基地,创建了庆丰镇新圩500亩冬种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和庆丰镇、大圩镇、港城镇公路沿线8000亩冬种绿肥示范片,根竹乡150亩冬种草莓示范片等核心示范片区,形成区、乡镇、村和重点户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1万多亩。蘑菇、穿心莲、花卉苗木、蚕桑、茶叶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农民通过种养增收。

  同时,依托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港北区初步建立起以老鸭山庄、青牛谷旅游、佳永生态园等一批以乡村田园风光和周末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城郊旅游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及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