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三调”补上糖业发展“短板”

品种调优 规模调大 补助调高

  柳城讯 (记者/杨清 通讯员/吴再丽 冯艳芳)虽然国内外糖价一路走低,柳城县六塘镇三界村谷本屯村民韦学志却“一头热”,2013年又腾出几块好地新种了7亩甘蔗,总共20亩的土地,全部种上桂柳一号、二号和柳城05、136号等甘蔗当家品种。

  “2013年甘蔗进厂总体价格比上一年低,不怕亏本?”记者问韦学志。

  “不怕!我种植的全部是优质蔗,不但亩产高出普通原料蔗50%以上,每吨进厂价格也高出30元。”看着长势喜人的甘蔗,韦学志“放话”:各种成本折算后,还是有赚头的。

  2013年柳城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61万亩。面对低迷的制糖市场,县委县政府从提高甘蔗单产着手,以良种良法抵御市场风险,加强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更新换代工作,2013年甘蔗产量预计达210多万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3500多元。

  与韦学志不同,社冲乡种蔗能手梁柳宾另有打算,2013年他买回了一台价值10多万元的甘蔗种植一体机:“原本一个劳动力,每天只能种植甘蔗1亩。有了甘蔗种植机,每人每天可以种植10亩,效率提高了10倍。”

  梁柳宾告诉记者,种植甘蔗赚钱与否关键在成本,一路上涨的种蔗、砍蔗劳务费用是阻碍蔗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他家200亩的甘蔗全部走“机械化”路线,省了一半多的成本。

  利用土地流转,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是柳城县委县政府发展甘蔗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该县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目前,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 “甘蔗大王”达55户,总面积达1.2万亩。沙埔、马山等乡镇纷纷建起千亩糖料蔗高产高糖栽培示范基地和千亩高产高糖甘蔗良种繁育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种植,提高蔗糖产业的综合效益。”该县农机局局长叶契安说,目前该县甘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0%,其中蔗地机耕机械化水平基本实现全覆盖。

  种植规模上来了,怎样确保农民增收?柳城县增加对蔗糖产业扶持力度,调高对良种和高糖品种的补助水平。该县糖业局局长梁启云介绍,近几年,对改扩种、地膜覆盖、种植优质蔗品种等项目实施大幅度的资金补贴,不少补贴项目资金都翻了一番。2014年将继续提高种蔗补贴金额,凡改扩种原料蔗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补贴由原来400元提高到500元;种植柳城05、136品种,每吨种子补贴300元;半茎留种种植补贴从20元每吨提高到40元每吨;种蔗所用地膜全部免费发放。

  ■记者观察:

  甜蜜事业,早调早受益

  清 泉

  近日回农村老家,靠种甘蔗盖起三层楼房的堂哥问:2013年甘蔗收购价每吨下调了30元,这甘蔗还能不能种?

  这的确是我区2000多万蔗农面临的问题。由于国内外糖价走低,新榨季政府调低了甘蔗收购价,每吨定价440元,比上个榨季低了30元。

  广西有100多家糖厂,经过政府和制糖企业多年的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甘蔗没有卖不出去的担忧。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尚不发达的蔗区,培育替代产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种蔗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蔗还是要种,问题是怎么种?柳城的“三调”就颇具针对性:与其抱怨市场,不如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早调早受益。

  2012年我区甘蔗平均亩产4.26吨,而在我区着力建设的85个糖料蔗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高达7.08吨,良种不仅是“多收三五斗”的问题,而是关乎蔗糖产业生存竞争力的问题。业内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区甘蔗收购价比国外产糖大国高一倍还多,这无疑推高了吨糖生产成本。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甘蔗机械化生产是唯一出路。提高蔗糖产业“第一车间”的竞争力,还必须给予蔗农更多的扶持,这既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惠农之举,也是做大做强我区优势产业的现实需求。

  打好手中的牌,从“第一车间”入手,着力改变蔗糖产业生产成本高、单产低、糖分低、劳动生产率低“一高三低”的现状。如若这样,即使身处国际寒流,蔗糖产业也会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