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小田变大田 增产又增效

——钦州市钦北区农业综合开发扫描

  金秋时节,走进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青苏、大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只见大片农田宽阔平整,灌溉水渠蜿蜒穿行,机耕道路四通八达,田野中黄澄澄的水稻金浪翻滚……好一幅村美、业兴的农村新画卷。

  这是钦北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取得丰硕成果。如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当地山乡沃野,悄然改变着这里的山、水、田、林、路,托起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钦北区平吉镇九百垌高标准农田项目是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区。11月12日,记者来到该项目区,但见地平田方,路畅渠通,蓄水池、引水沟交错田间,自成系统。

  在项目区内的垭塘村,一个个白色钢架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里一垄垄绿油油的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看着基地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垭塘村党支部书记利仕钦流露着丰收在望的喜悦:“这样成规模的现代农业种植,村里人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他说,垭塘村属于九百垌,过去村民们土地零星分散,作物品种不一,且经常严重缺水,庄稼收成并不理想,许多土地都丢荒。“现在可不同了,村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里的土地连片开发,小块并大块,荒地变耕地,村民们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农作物,产出的效益明显提高。”

  九百垌高标准农田项目有耕地约1.6万亩,包括榃标、平里、广平、垭塘等村,涉及农户3500多户。去年,该片区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把原零散的土地整合成只有一片面积达800亩的土地,然后按农户原有亩数,重新划片,连片规模化种植甘蔗、蔬菜等,使旱地变沃土,小田变大田。

  “土地‘小块并大块’后,田埂去除,耕地面积增加将近5%;土地流转后,碰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2000多元。”利仕钦说,村里的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后,周边村屯纷纷效仿,因地制宜推行土地“小块并大块”。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钦北区共实施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开发改造土地2.5万亩。通过连片开发,项目区内实现田、水、路、林综合配套,解决“耕作难、运输难、灌溉难”等难题,让过去的“望天田”变成“保收田”,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整治后的土地,实现耕地连片和基础设施配套,不仅耕地粮食产量增加,而且为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创造良好基础和条件,有力地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去年2月,垭塘村成立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养殖+种植+沼气”的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和分红。目前,合作社拥有养殖场2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720亩,不仅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开辟一条“养殖+种植+沼气”的生态环保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利用土地入股,很多村民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凌海科说,周边村民参股的土地共750亩,一些村民还到合作社上班,既有分红,又有工资领,一举两得。

  村民凌登亮8.6亩水田入股合作社,去年每亩分红800元,一年分红收入就有6800多元。基地返聘他管理蔬菜,一个月下来也有2500多元工资。

  自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钦北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引进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目前,该区拥有世纪飞龙、华驭糖业、金页制药等1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可达6亿多元。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该区发展各类种养基地1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5万余户农民走上发展特色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