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透视大平山镇农村城镇化路径:在农村与城市间幸福行走

  “我理解的城镇化,应当是更多的农村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与城市的距离,更多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文明的好处。”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兴业县大平山镇党委书记周鸿杰对记者说。

  近年来,离玉林市区仅13公里的兴业县大平山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中小企业发展优势,政府找准自身角色,充分服务市场和企业发展,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之路。

  “工业上山”与“农民上班”

  “搬去城市住?我才不愿意呢。村里好得很。”夏日里的一个中午,40多岁的卢开彬坐在自家三层小楼的大门口,在凉爽的夏风中削着苹果,神态悠闲。

  在他的家里,现代化电器样样齐全:冰箱、电视、热水器……门外还有一辆小车。

  像卢开彬一样,许多大平山镇大苏村村民不羡慕城里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既有城市味道,又有乡村风情。家用电器自不必说,漂亮的小楼、小汽车连城里人都艳羡。

  而且,这里村民们的工作也在“城市化”。

  每天早上,村民骑上摩托车在宽敞的水泥路上走一公里,数分钟后就可以抵达上班点——大平山工业园区的工厂。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还有各类保险。晚上下班,他们可以悠闲地回家吃晚饭。全村2200多名村民中,有近500人是这样的“上班族”。

  新生活的出现,源于近年来大平山工业园区的开发。这个建在山坡上的工业园区,位于324国道线上,距玉林市约10公里。

  该园区的特别之处在于——用地全部征用荒山土坡,不占一亩耕地,创造了“工业上山”新模式。这不仅避免了与农民抢耕地,而且还为他们带来了一笔丰厚的补偿款。

  征地前每亩荒山的市场租金不到40元,而征地补偿款大约每亩4万元,相当于近1000年的租金。以大苏村为例,全村约有600亩山地被征用,共得到2000多万元补偿金,一个四口之家便能分到近10万元。

  大部分村民用这笔钱盖起了小楼,也有的用这笔钱做起了小生意,或者建起了养殖场。

  目前该园区开发面积约2200亩,未来规划近万亩。园区已聚集各类企业15家,另有30余个项目已经签约。可以想见,这将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企业进村”与“农民住楼”

  离大苏村不远,有个叫陈村的村庄,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样在这里发生着,但方式稍有不同。

  这个离大平山镇约两公里的村庄,已成为大平山工业园区内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春茂集团的养鸡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行。公司先免费供给鸡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出栏时公司再保价回收。除去鸡苗饲料成本,剩下就是农户收益。

  村支书全常伟介绍,全村80%的农户是公司的养鸡专业户,大的养殖户多的养有3000多羽,少的也有数百羽。

  由于公司的良好服务,养殖户所需人工不多,通常一个家庭主妇即可管理一个上千羽的鸡场。于是,家中男性劳力就解放出来,去附近的大平山工业园区上班,有的还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早上上班,晚上回家。

  从村庄的外观可以看出“企业进村”给村民带来的财富——一栋栋的小楼,外墙是各色漂亮的瓷砖,屋里各种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无一人去外地打工。

  在一些更偏远的村庄,来自城镇的企业力量同样给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上带来了深度改变。

  江岭村是大平山镇一个较偏远的村庄,人口1000余人,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两年之前,春茂集团看中江岭村的山地资源优势,投入5000多万元,租用该村3000多亩山地种植黄金桔。运营上同样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山地被分成30亩的小块,承包给有意向有能力的村民管理。承包的村民除了每月能领到近千元基本工资外,还享有收成的20%。

  如今,150多名村民成为公司的承包户或者临时工,获得了稳定收入。据统计,截至目前,公司共为村民支出超过1500万元工资及报酬。

  这个昔日贫困的村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楼房。49岁的承包户张德勤说:“手中有了闲钱,就想盖新房。”而就在两三年前,他与爱人靠种田为生,连两个孩子的学杂费都难以负担。

  “政府角色”与“政府职责”

  目前,在大平山镇,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和利用当地企业力量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路线正越来越清晰,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农村。

  据统计,目前该镇有各类乡镇企业38家,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2500余人;开展“公司+农户”模式的企业有10家,参与合作的农民达1.5万余人。

  对于本地的农村城镇化战略,周鸿杰这样解释——“城镇化不是盲目造新城,不是强行把农民往城里赶。政府只是服务者,应当充分尊重市场力量,并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大平山工业园区的开发中,政府高质量地做好了“服务者”角色:企业进入园区之前,政府将土地平整完毕,同时将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延伸到企业门口;征地过程中,政府尊重民众利益,对村民的荒坡地给予高价补偿。

  对于进村发展的企业,政府做好“中间人”,在土地流转等领域协调企业和村民的利益关系,促成双方合作,而政府绝不作为利益方参与其中。

  在那些公共建设领域,大平山镇政府则积极担负起应有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尽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普惠民众。

  在供水上,政府投资5000万元,利用当地水库修建了一个覆盖全镇21个行政村、惠及5.5万人的集中供水系统,这意味着自来水全面进入农村。

  在供电上,为确保农村数量猛增的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政府投入3500万元,将镇里的变电站从3.5万千伏扩大到11万千伏。

  在文化娱乐设施上,镇里正在推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休闲文化广场。目前全镇近半数行政村已经完成该项目,政府已为此补助2500万元。

  周鸿杰说,除了基础设施,一些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建设也列入了政府工作日程。比如在教育领域,如何像城市一样更科学地集中教育资源,解决农村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在医疗领域,如何培育壮大农村医疗人员队伍,解决农村医生“断层”的问题,等等。

  “当前城乡格局之下,要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当更科学地协调各类资源在城乡的分配,并尽可能向基层倾斜。”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周鸿杰发出呼吁。

  ■新闻快评

  农村城镇化,要靠市场力量驱动

  唐群峰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经济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它应当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而不是政府的行政安排。政府的职责主要就是提供服务。

  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土地的集中、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解放,将最终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力量要向乡镇及农村延伸,帮助当地构筑起健康稳固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从而实现城乡产业的链接。

  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镇化浪潮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作为承受农村城镇化的主要人群,农民的利益与感受应当得到尊重。对于城镇化的结果,他们拥有最终的评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