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记者再次深入隆林旱区。在平班镇岩晚村,同一片被大旱肆虐的土地,两种不同景象呈现在记者眼前:种指天椒的“望天田”丰收在望,种稻谷的田地却在龟裂中一片荒芜。村支书黄顺东告诉记者:“我租种的50亩指天椒,有望获得30万元的收入,比平时单纯种稻谷划算。”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今年农历4月,禾苗全部到该移栽大田时,旱情再次向隆林进逼。黄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能又是一个大旱年,得两手准备啦!”他担心又像去年大旱那样,村民反应太迟,导致稻谷绝收。于是,他立即着手育下大量耐旱的指天椒苗,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改种指天椒,还承诺免费提供种苗并负责回收指天椒。可是,一直以粮为本的大多数村民,一直朝天观望,不为所动。
不能坐以待毙,树立榜样才能打动村民。黄支书采取由村民自己定租金的方式,承包本屯50亩无法耕种的望天田种植指天椒,并游说带动周边的扁牙、岩赏等村屯100多户农民也种了500多亩。“目前,我已经采收了两回,卖了15万元左右。每采收一次过后,重新追肥,指天椒就重新结果,从现在到年底还能收两回。”黄支书信心十足:50亩全年有可能达到30万元的收入,除去租金和成本,应该有15万元的纯收入。
记者了解到,如果群众在旱情开始之初及时改种指天椒,一亩至少有5000元左右纯收入。单纯从这点看,就远比种稻谷、玉米划算。
小小的指天椒,在大山旱区里撑起了希望的天空,也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带来宝贵的启示:面对旱情的肆虐,除了找水、送水之外,转变生产方式和种植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