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 落实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加快“三区两带”建设


 

    中国共产党昭平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于7月26日下午在昭平县城胜利闭幕。如何落实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建设“三区两带”建设?会议召开期间,笔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党代表。
    昭平镇党委书记贝永喜认为,昭平镇今后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按照“三区两带”的规划范围、区域功能和主导产业,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经济综合实力强区。一要利用丰富的电力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重发展服装、电子、食品、宝石加工和茶叶等劳动密集型、科技型产业。二是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着重优化服务环境和更新理念,通过抓招商上项目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昭城经济区的城镇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城北服装城、河西工业区、河东工业区的规划和建设,优化城镇建设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黄姚镇党委书记李达程认为,黄姚镇在“三区两带”中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要以“大黄姚”的发展思路来整体规划黄姚的建设,打造大黄姚旅游,以黄姚古镇为依托,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打响黄姚旅游品牌,以商贸旅游拉动经济增长。二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黄姚古镇至巩桥新城30米大街和巩桥新市场等市政建设,推进城镇化。三是做大做强豆豉、晒烟等特色产业,特别是抓好晒烟这一短期见效、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同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引进黑豆种植,力争今年黄姚豆豉产量达80—100吨,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利用境内丰富的高岭土、铁矿等矿产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马江镇党委书记张勇说,要充分发挥马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打造工贸重镇。牢固树立“项目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进一步创新理念和思路,利用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是以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接林板、林纸、林化企业落户马江,打造资源型企业。二是优化水电资源优势,承接高耗能企业入住马江,打造工业重镇。三是以位于“两带”(高速公路产业带和桂江经济带)交汇点这一区位优势,壮大商贸物流业,拉动小城镇建设步伐,重塑“小梧州”美誉,构建生态、健康、和谐、平安的大马江。
    交通局局长叶春华认为,交通部门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创新思路,按照贺州市“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网络建设规划,结合昭平实际,要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特别是要把“一江二桥三港五路”交通网络建设作为今年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还要抓好县乡油路的建设,逐步完善县乡之间、各乡镇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抓好行政村公路的建设,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解决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为推进“三区两带”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交通环境。
    凤凰乡代表黎振兴说,建设昭平经黄姚至八步的二级公路,凤凰乡将不再是昭平的边远乡镇,这更有利于促进凤凰乡经济的发展,推动凤凰晒烟种植加工,把农副产品更加方便快捷的运销八步、广东等地,农民群众增收就有希望了。
    五将镇党委书记刘春兰说,作为乡镇党委的责任人,参加这次党代会,深感肩上担子很重。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要抓紧抓好的工作很多。五将镇河井村是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目前,我们正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根据河井的实际,大力发展沙田柚种植和宝石加工业,推广‘猪—气—果’模式,积极开展‘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屋、改陋习’和‘送科技进村、文化进村、卫生进村、法律进村、致富信息进村、文明新风进村’为主要内容的‘六改六进村’活动,力争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同时,将以点带面,进一步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推进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程。
    来自农村基层的走马乡西坪村党支书容世贤,今年刚被评为贺州市“十佳村党(总)支部书记”。他说,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对西坪村是一个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在村“两委”的宣传发动下,全村群众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今后,西坪村主要发展商贸型产业,如木材加工、宝石加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还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整个村人均茶叶种植面积要达到0.7亩。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他们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还要利用西坪村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习俗,大力发展旅游型产业,推动西坪村经济社会发展。
    来自教育战线的党代表童自梳认为,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今后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寄宿制学校,解决教学点和师资过于分散的不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又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结合农村技术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助推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