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洪水村见闻:创办农协会开拓致富新路


    在农村,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么多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单位,如何去面对浪潮汹涌的大市场?7月5日,记者来到宾阳县王灵镇洪水村采访,发现这个村有了绝招,那就是成立各种农协会,通过“支部+协会+基地”的模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在大市场里乘风破浪。

    贫穷逼出搞协会

    汽车从宾阳县城顺着南梧二级公路东行20多公里,又穿越一段乡间公路后,原野上忽然出现了一片规划整齐的别墅区,水泥道路四通八达,门前屋后花草茂盛,20多栋独门独院的别墅显得格外醒目、漂亮。这就是王灵镇的洪水村。村头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还有一栋崭新的楼房,楼房前挂有“洪水村农民学校”、“洪水村文化娱乐室”等几块招牌。

    进到村民王英红的别墅,但见宽敞的厨房里干净整洁,仔细一看,原来用上沼气作燃气了。“楼上楼下都是四房两厅,当初真没想到,我们乡里人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啊。”王英红高兴地对记者说。

    洪水村共有68户323人,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169元。在这么一个远离县城,又没有资源优势的小村庄,村民们靠什么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呢?村党支书王在安告诉记者:“这是逼出来的,我们采用了‘支部+协会+基地’的模式,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洪水村原来经济结构单一,村民们的收入主要靠种植甘蔗。前几年,随着蔗糖价格低落,村民们的收入更加微薄。但是,要种什么、养什么才能增收呢?村民们一筹莫展。有的村民见到别的村种西瓜来钱快,就盲目地跟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辛勤经营几个月,眼见西瓜就要成熟了,可是,由于只是一两户在种植,太零星了,加上进村的道路坑洼,任村民怎么求情,老板都不愿意开车前来收购,最后,这些丰收的西瓜却没有获得好收成。

    村支书王在安借此机会民因势利导,引导群众走上了“支部+协会+基地”共同致富的路子。

    有了协会富不难

    别的村种植西瓜赚钱了,洪水村为什么就不行?村支书王在安分析后说,一是没有形成基地化生产,不能吸引老板前来收购;二是缺少技术和信息,因此,一定要成立协会,研究技术和捕捉市场信息,形成基地化生产。

    说干就干。洪水村成立了西瓜协会,王在安亲自任首任会长。他带着两个骨干户跑到广西最大的西瓜生产基地吴圩镇取经,并和一些西瓜经纪人建立了联系。第二年,洪水村引进优质西瓜“黑公子”、“黑美人”,由村干部和骨干户带头并且进行技术指导,发动各家各户共种上了13公顷西瓜,待到西瓜准备成熟,王在安就带着协会几名骨干多方联络老板前来预定收购。协会的威力果然很大,当年洪水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仅西瓜一项就增收164元。

    洪水村民自此发现了协会的非同凡响,就像找到了致富的快车。此后,王在安更加留意经济发展的信息。当了解到反季节蔬菜收成好的消息后,他立即回到洪水村动员大伙发展反季节蔬菜,并首先成立反季节蔬菜协会。协会引进美国甜豆、优质西红柿等蔬菜进行反季节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也是一炮打响。

    村民王愈安笑逐颜开。他今年种植的西红柿刚卖完,价格比往年还高。而去年他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以前,自己一个人瞎搞,搞什么都不能赚钱。现在有了协会,才知道原来赚钱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啊。”

    群众渐渐富裕了,洪水村干部就积极引导大伙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环境。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统一规划设计了24座别墅式楼房,每座房均配套建设了沼气池、卫生间,一举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村民们还集资修路,并建成了村办公楼、文化室、灯光球场。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赌博的现象消失了,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的事情没有了。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民风纯朴、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杨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