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大堂族村焕新颜


兴安县改造型文明新村诞生记

    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27日电(蒋子鸣 陈雄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应该"新"在那里?是不是改造成"洋"农村?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是否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消亡?……

    兴安县自2003年10月以来,依靠群众自愿,协调部门配合,将严关镇塘堡村委大族堂古村的改建项目,建成了"群众欢喜、花钱不多、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改造型文明新村,为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保护当地的文化主体及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与时俱进 探索"小康文明新村"建设新路子

    紧靠国道322线的大族堂自然村,是一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村民83户、人口354人的具有浓郁桂北文化气息的古老村庄。

    然而,因为村民住房建设年代久远,残旧失修,村民猪栏、厕所乱搭乱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村民家中阴暗潮湿,村前厕所成排,门前污水横流,人畜饮水困难,环境卫生状况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地典型的"脏,乱,差"村。

    2003年10月,兴安县人大副主任邓昭贵深入大族堂自然村走村串户,征求群众意见,大胆提出大族堂改造型小康文明新村的建设构想:放弃以前通过大面积拆旧建新来建设新村的老办法,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房实施立面改造和修复美化,"穿衣戴帽",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卫生环境及持续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探索一种"统一规划,统一改造,花少钱,办大事,强后劲,群众欢迎的改造型文明示范村"。

    古木逢春 大族堂旧貌换新颜

    温暖的五月,迎着和煦的阳光,沿国道322线从兴安县城出发,十分钟左右就能远远地看到公路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在大族堂村前延伸,一座座墙壁洁白、屋檐上翘、青瓦叠加的桂北民居,紧凑而层次分明地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熠熠生辉。

    走近大族堂,村口一排足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古樟、古枫树,已是新绿堆叠,生机盎然,当五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绿叶撒落在水泥路上,风一吹,水泥路上犹如铺上了一张缀满花环的地毯;夹在古屋古树之间的是一排一直延伸到古村尽头的崭新高架路灯,一条条洁净幽深的卵石小巷在村中交错穿梭,老人依着古树在石凳上悠闲地抽烟聊天,小孩在被草皮环绕的篮球场上奔跑欢笑,壮年人在村前的田园里播种插秧……眼前的大族堂如诗如画,恬静温馨。

    "真想不到,像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活着能看到闭路电视、用上自来水,还能在村子里专门的文化活动室里下棋打牌,最想不到的是茅厕搬进家中,竟然不臭……"说起村子近年来的变化,今年已72岁高龄的蒋东国乐呵呵地如数家珍。大族堂村村长蒋元华介绍说,经过仅仅两年多的努力就完成了新村的改造建设,全村完成95%的房屋立面改造,拆除危房5座,拆除乱搭乱建的猪牛栏和厕所36座,新建沼气池78座,沼气池入户率达94%,同步配套建设高标准入户式粪尿分离卫生厕所46间,所有的厕所全部改造完毕;新建美观大方,方便卫生的多功能灶台、碗柜31组,改造厨房47户,改造猪圈、牛圈33间,彻底摒弃了人畜混居的陋习。

    为解决该村人畜用水问题,工作组从村后的山上引山泉入村,投入近10万元,铺设水管2500余米,新建净水池,蓄水池各一套,各家各户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修建村主干道水泥路400多米,村内主巷道铺设水泥路面500多米,各家各户巷道1800多米全部铺设了鹅卵石路面;新建文化活动室200多平方米;开通了有线电视,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使当地农户也能收看到与县城同样数量的电视频道节目,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铺设排污管网2600多米,修建沉沙池31座,使该村的环境卫生大大的改观;将村前古树挂牌保护,修建了围栏,村主道进行了绿化美化,设立了成排的路灯,修建起篮球场、文化室、活动室等公益场所,让村上的卫生环境及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实现了农村生活和卫生的新革命。

    变输血为造血 发展经济作文明村后盾

    走进大族堂自然村,除了能看到村容村貌、现代与古朴交相辉映的和谐画面,走向村后就能看到成片的梨园,一个个鸡蛋般大小的中华翠冠梨缀满枝头,随风摇曳,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村里近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道路硬化改善了我们的交通,沼气生火改变了我们砍树烧柴的陋习,自来水进家改变了我们每天围着古井排队挑水的辛苦,厕所入户改变了村容村貌,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县人大、镇党委、政府及县直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种、产、销一条龙的优质梨协会,改变了我们只知道围着薄田讨饭吃的陈旧观念。"塘堡村委会副主任、大族堂自然村优质梨协会副会长蒋文安说,自2004年在镇政府带领村民前往南宁等地参观学习,并出资、出技术扶持村民,将患黄龙病的柑桔园改造成现在的梨园、葡萄园后,他家拿出了2亩旱地、3.3亩水田成片种植了优质中华翠冠梨和葡萄,仅去年一年就增收6000多元。

    其实,蒋文安心里自然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他说,以前种柑桔、水稻仅农药、化肥就要数百元一亩,现在梨仅需6分钱一个的塑料套袋、小量的化肥加沼气池里的农家肥就能解决问题。中华翠冠梨在本地大众水果上市之后、北方苹果、梨子成熟之前的六七月上市,而且甘甜、化渣、口感好,价格高时可卖到3元一斤,最低也能卖到1.3元一斤。目前,全村已种植中华翠冠梨120余亩、无公害优质葡萄简易避雨栽培基地100多亩。用村民们自己的话说,"大族堂今后在全镇、全县率先奔小康的希望大大的有"。

    变输血为造血,繁荣农村经济,注重可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及县直各部门在县人大领导的带领下,对大族堂村实施旧村改造的同时,结合严关镇的历史和现状,提出"游古严关,住新农家,吃农家饭,品新鲜果,繁荣农村"的发展理念,努力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奔小康的进程。

    按照这个理念和思路,工作组加强对村民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派出科技服务小组到该村蹲点,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指导农民科学种养,经常组织村民到邻近的溶江镇学习取经,增长见识。该村前紧靠桂黄公路的30亩水田,种水稻效益不高,镇里已动员群众规划种植脆蜜桃等经济作物。目前,该村村民又在县人大的指导下,正"谋划"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将村前古树周围的水田改造成鱼塘,最终使大族堂村形成"村前钓鱼村中吃,村后摘果带回城的农家乐模式。这样,既美化了该村的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从而有效地增强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去年,该村农民纯收入达3000多元。现在,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融洽了,对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