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县】上下联动 左右互动 区域共创


隆林么窝村茶农喜采春茶

隆林德峨乡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业

    “一号文件来得早,‘三农’政策确实好;科技文化上门找,要想家家过得好,科学生产要尽早!”这是时下流传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村的一段顺口溜。

  近几年来,该县着力解决“三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建“三级联创”工作,以强化“三级联动、四个机制、五村两规范”为手段,以发展壮大“农家课堂”、“党员科技中心户”为突破口,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区域共创机制,促使班子建设由弱变强、制度建设由虚变实、经济发展由慢变快、党群关系由疏变亲,农村面貌发生了喜人变化。
 
  上下联动,谋求出路

  在建设新农村中,该县引入4个机制(即征询群众意见经常化制度、层层负责制度、帮扶帮带效果化制度、领导和单位挂点扶持正常化制度),进一步强化县、乡、村的三级联动作用。

  2002年,上任伊始的县委书记阙建林、县长罗绍英,1个月内3次深入被戏称为“光棍村”的扁牙乡扁牙村开展调查工作,与该乡党委、村党支部、帮扶帮带单位一起研究后达成共识:其一,调整该村两委班子,把有文化的经济能人调进班子。其二,该村具有毗邻县城、前连324国道的区位优势,决定以发展反季节蔬菜、黑皮果蔗、无籽西瓜、草莓等为突破口,辐射带动324国道沿线乡(镇)的发展。其三,以点带面,把该村的洪安屯建成隆林第一个小康示范屯。

  2002年底,洪安屯农民班卫明被村党支部定为“党员中心户”后,雄心勃勃要创一番事业。2003年1月,该县县委副书记谢德强到该屯检查工作时,专门找他长谈:“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致富要发展,了解信息十分重要!”一席话让班卫明茅塞顿开。在县林业局资助下,他购买了一台电脑。乡党委派专人上门教他学电脑,并免费帮他安了宽带。他通过上网,把各种致富信息传给群众,群众纷纷跟着他种植黑皮果蔗、无籽西瓜等经济作物。2004年,班卫明瞄准市场,在屯里创办了一个木片加工厂。在县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产品远销南宁、贵州等地,年收入40多万元。他自己不仅建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还解决屯里1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在洪安屯的示范带动下,2005年扁牙村的反季节蔬菜、黑皮果蔗、无籽西瓜等经济作物已发展到1717亩,实现年纯收入170多万元,人均增收1100多元。现在,全县的反季节蔬菜、黑皮果蔗、无籽西瓜、草莓等发展到近3万亩,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003年以来,在县林业局、电力局、农业局等帮扶单位的捐资之下,该村累计筹集资金70多万元完成屯级道路改造硬化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左右互动,互助发展

  在深入开展三级联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隆林提出了左右互动,异地联姻求发展的新思路。

  该县德峨乡保上村是县委办的扶贫联系点,而村党支书杨绍堂在没有上任之前,是个思想开放、有文化的苗族青年。在县委办领导的引导下,他带领村民走出自然条件恶劣的长冲屯,搬到自然条件较好的阿搞屯租地发展烤烟,进行异地致富。当时,烤烟在阿搞屯还是个新鲜事物,村民们反对的多支持的少。在县委办领导和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和三个堂兄弟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邻近德峨乡的蛇场乡同党村是个种烟的苗族大村,为帮助他们学习同党村的经验,县委办领导利用苗族同胞好交朋友的习俗,让杨绍堂和同党村党支书伊方林打“老根”(结拜兄弟的意思)。由于语言沟通方便,杨绍堂很快在“老根”那里学到了很多烤烟种植技术,当年就获得成功。

  随着种烤烟农户的不断增多,县委办和乡党委引进了“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并筹集3万多元活动经费购买电脑、光碟、书籍等,还相继成立了“党员互助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生产协会”、“党群致富联合体”等,积极带领群众致富。杨绍堂成为“党员中心户”后,经常在家里召集党员观看电教片、举办烤烟培训班,传授种烟技术。在他的帮助下,保上村成了全乡的烤烟生产大村。2005年,保上村有88户农户种烟545.5亩,交售烟叶1214.7担,总收入51.98万元。仅烤烟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300元。

  区域共创,规模发展

  在建设新农村中,隆林引入区域共创发展理念,注重规模经济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整体推进。

  他们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县情出发,综合论证,形成沿324国道的沙梨、平班、新州、者浪等东部乡(镇)以发展无公害蔬菜、黑皮果蔗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南部乡(镇)的隆或、介廷、克长、德峨、蛇场等乡(镇)以做强做大烤烟产业和黑山羊、黄牛为主,沿南盘江线的天生桥镇、革步乡、金钟山乡等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的经济区域。

  该县隆或乡滴岩村徕西屯“党员科技中心户”潘万里,在县、乡挂点领导的扶持下,2003年带头种烤烟10亩。在他的带动下,全屯有24户农户种植烤烟,占全屯总户数的98%,种烟户户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今年,全县已种植烤烟达4万亩,年产烟叶近8万担,年创收将达8000万元。

  该县的国家一级水电站天生桥水电站刚建成发电时,许多库区移民不敢搞网箱养鱼,只在库区周边进行抬网捕捞。2003年,该县天生桥镇的“党员科技中心户”陆万开,在县、乡挂点领导和县畜牧水产局的大力帮助下,投资6000多元带头试搞8箱网箱养鱼,当年就盈利近万元。此后,许多移民打消顾虑,纷纷发展网箱养鱼。目前,该县的网箱养鱼已从天生桥镇扩展到整个库区水域,发展到350多户2000多箱,年产值近2500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左右。

  在建设新农村中,该县还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五村两规范”制度,建立起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全县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纳入科学化、民主化轨道。德峨乡弄杂村过去村两委管理混乱,造成很多村集体资源流失浪费。2003年,县、乡挂点领导对该村两委进行了大整顿,全面推行“五村两规范”制度。针对群众反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抗旱能力弱、粮食单产低等问题,村党支部通过召开民主会议,组织群众开展小河流域治理,共完成育林1300亩、砌墙保土面积187亩;在下坝屯进行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建立了2049亩的毛竹生产基地。

  为更好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该村党支部还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和两委班子议事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做到干部“清明”,群众明白。民主科学决策,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2005年,该村人均增收达800元。(林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