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县: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针”

  日前,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对面岭村的药材基地,被老百姓称为乡土人才的杨师傅正在给当地老百姓传授药材种植与管护。群众不懂的地方都大胆问,无拘无束的沟通与交流,颇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与喜爱。“这几年三江乡大胆启用本地有特长的人,建立人才档案库,让他们积极服务当地群众,被老百姓称为泥腿子师傅,各自发挥特长有求必应的方便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支‘强心针’”,陪同我们采访的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盘玉梅告诉我们。

  组织部干部,乡土人才杨迪经常利用下乡机会给群众讲课。在平安镇大岭村果园里,我们见到她正在给当地农民讲解水果更新换代技术要领。“我经常利用下村开展工作机会,帮助老百姓讲解一些水果种植管护的要领,我想这也算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吧,农村目前还是比较缺技术,导致收入增长不快,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只有他们掌握了技术,才能谈得上振兴”杨迪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同样是这几天,恭城镇庄埠村的药材基地里,乡土人才吴志勤正在给当地群众传授他的药材种植技术,他是该县乡土人才的典范,短短几年靠立体种植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他在种植上大胆采用立体种植,实现地下种兰花, “空”中种药用价值高,且市场前景看好的布福娜果,他的立体种植实现了土地价值的最大化。2020年,他的家庭农场立体种植收入25万多元,实现一亩地收入5万的产值最大化。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所有这些,都是该县近年推出的乡土人才挑起乡村振兴大梁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县目前有各类乡土人才300余人,他们活跃在农村、机关、社区、学校,分布在种养和加工和其他领域。他们常年利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全县117个村,为乡村振兴默默奉献。

  这些年来,该县党政领导都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培养;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党委政府重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针对当前乡土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不足的瓶颈,该县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管人才,做好乡土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通过拓宽“支部+产业+人才”的路径,重点引导一定数量的乡土人才在基层建功立业,为乡土人才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因地制宜的制定乡土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职业学校、农广校等资源,采用邀请专家讲课、实地指导和外出参观的方式,为乡土人才提供经常性指导服务。与此同时,还结合市场供求和乡土人才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并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提升乡土人才的科技素质和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通过典型示范,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通过选树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产品,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如何把乡土人才“挖”出来?该县的具体做法是,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各地基层党组织党员推荐、党委政府把关的诸多形式层层选拔乡土人才,挖掘出一批致富能人、种植大户、民间艺人、经营人才、能工巧匠,并按照生产经营类、技能带动类、社会服务类等不同类型对乡土人才进行分类,建立起乡土人才信息库;另一方面把乡土人才“聚”起来,各地既可以通过搭建乡土人才交流平台、环境平台、创业创新平台,构筑乡土人才集聚高地,组织成立各类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依托各类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创新中心,将有发展潜力、有技艺传承力的乡土人才集聚起来,使乡土人才拧成一股绳,实现乡土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恭城正在利用好乡土人才,让他们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真正将其培养成能工巧匠,使农村处处充满“工匠精神”,让乡土活力再现,让乡村生产生活更丰富多彩,让乡村振兴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