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县】种桑养蚕富家乡


横县云表镇镇兴村调整产业结构成效显著

    镇兴村是横县云表镇旺庄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内楼房林立,村边果树葱茏,一派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而最吸引记者眼球的还是村子四周那一大片一大片随风摇曳的桑树,恬静中洋溢着生机。村委主任韦国针说,这里是横县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正是这片基地,幸运的镇兴人早早地走上了致富之路。

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983年之前,镇兴村的村民与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靠种植粮食维持生计;1983年之后,靠着老支书的远见和村民的胆量,镇兴村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特色种养的全新发展道路。

    村里人告诉记者,谈到村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种桑养蚕和蚕茧加工,就不能不提到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叫覃显火,参加1983年上级组织的一次广东农业考察归来后,他带回了种桑养蚕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号召村民改种桑树,并养蚕抽茧。一时间,信息落后的山村里,改变与质疑并存。结果,当年就有30至40亩地的桑树田出现了,这次的大胆实践也成功了,当年第一批改种桑田养蚕的村民每人的收入都有了显著增加。很快,村里每家每户都种上了桑树,并在家中搭架子养蚕抽丝。目前,该村有桑园278亩,每年产鲜桑蚕茧94吨,以种桑养蚕业闻名全县。

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空间

    1986年,老支书覃显火把蚕茧烘烤站引进村里,镇兴村的蚕茧从鲜茧变成了半成品干茧,这使得蚕茧市场每公斤单价从24元升到76元,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种桑养蚕的巨大升值空间。

    采访中,记者穿梭于多个桑田与蚕茧加工厂之间,而交通工具就是村民韦有计自己购买的小面包车。韦有计是村里既有桑田又有加工厂的代表之一,他1997年就开始办蚕茧加工厂,从当初1万多元钱的投资到现在一年几十万元的销售收入,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我们不做贩子,那些收集蚕茧卖给中间商的小惠我们不会在意。我们自己做加工厂,自己联系外地的商家收购我们的产品,一天天将业务范围和数量逐渐扩大。现在每天联系业务的电话越打越多,有时一个月仅电话费就得花上2000到3000元。”韦有计谈起自己的生意经颇有些得意。

    正是由于当地村民长远的眼光和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空间的决心,2000年,他们终于引来了长期稳定的销售终端在当地落户。福建江洲老板开办的广西兴辉食品有限公司在当地落户,不仅成了村民们销售蚕茧的稳定渠道,更带动了当地另一个支柱产业——蘑菇种植和加工的兴旺发展。镇兴村的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现实离梦想并不遥远

    镇兴村的农民是有想法的。20多年的种桑养蚕,镇兴村不缺这方面的能手。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会长韦有任就是镇兴村闯出去的能人。

    记者采访韦有任时,他正在指挥工人制作方格簇。这是一种2003年开始引进的抽茧技术。用这种技术抽茧产品质量好,产量可以明显提高,蚕茧单价每公斤可增加0.5元。韦有任已经实验了几年,正准备将这项技术推广给乡亲,届时全村有望增收220万元。据韦有任说,现在不仅镇兴村的村民,其他县、乡镇的一些种桑养蚕户也成了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的成员,协会已有1580名成员,常常通过现场或技术网站进行交流,甚至还经常用QQ网络聊天工具互传信息。

    产业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好。镇兴村已经把村里的最新规划图公布在村口的大墙上,一栋栋漂亮的别墅,一个现代化的游泳池,一条条果树成阴的道路,勾画出一幅幸福生活的蓝图——这也是镇兴人并不遥远的梦想。 (邓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