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区:冬闲田养殖 稻渔双丰收

  1月15日,梧州市龙圩区稻渔种养示范基地里,村民正在开挖鱼沟。

  “田还是那块田,现在种田理念却不断更新升级。”龙圩区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负责人蒋田忠说,以往水稻收割后,水田就闲置起来,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进行水田养殖,去年新增纯收入21万元,现实现稻渔双丰收。

  这是龙圩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来的新希望。近年来,该区依托资源优势,将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纳入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高标准集中连片稻螺、稻鱼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综合种养、农旅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效果。

  目前,龙圩区的稻渔养殖面积达到3000多亩,产值30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当地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富民产业。

  “公司+院士工作站”。该区注重外引内联,重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桂建芳院士、包振民院士打造广西首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稻渔种养工作站。依托“公司+院士工作站”技术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冬闲田养殖等模式,建成320亩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基地,该基地也是广西水产科学院建设的示范基地,年亩产干谷900公斤、田螺750公斤、禾花鱼125公斤,年亩产值达1.92万元,年纯收入达1.12万元,实现每亩“千斤粮万元田”的高效增收目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得到体现。该模式入选“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模式”。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前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少数地方出现农民不愿种田、土地撂荒的现象。该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8家稻渔(螺)生态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针对贫困户有土地无劳力、有劳力无技术、无劳力无技术等不同特点,分类施策,引导农户租赁土地给公司,或将土地、资金、劳务等入股合作社,带动农户563户每年增收5000多元。

  “绿色发展+网红打卡地”。该区稻渔种养示范基地建成“念念目望”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区,并致力打造为“醉美乡村”示范点,推动该基地的种养业与乡村游融合发展。基地靠近市区,交通便利,修建了田上玻璃桥等观光点,以彩色水稻“描绘”五彩稻田景致,是市民周末游“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周边的餐饮行业。2020年,共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随着乡村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的精气神更足,钱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