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县:“九分石头”开出“产业花”

  地处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貌带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九分石头一分土”,群众用“草帽能盖地”来形容土地之少。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土地尤为金贵,石头缝里种粮食,“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产业发展极其困难。

  如今,这种困境已从根本上有所改变。环江靠山吃山,硬是让“九分石头”开出了产业花。

  2005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观测了当地的水土条件、环境承载量等生态数据后,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帮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他们在环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开展喀斯特生态研究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峰丛洼地生态重建为研究方向,探索一条既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又能推动当地农户增收的发展途径。

  十多年久久为功,科技帮扶的力量解决了生态与耕地、贫穷与发展之间的种种矛盾,既提高了示范区生态移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据调查统计,肯福环江生态移民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水土流失减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到45%。

  “抓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契机,通过示范园建设带动特色种养快速发展。”县委书记黄荣彪介绍,2016年以来,环江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因地制宜引导群众林下种植、养殖,全县创建了193现代特色农业个示范园区(点),通过认定的111个示范园区(点)中,自治区级3个、县级7个、乡级22个、村级示范点79个,带动种植生态特色水果14.62万亩。毛南族同胞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说:“有的屯每户每年领取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就达8000多元,很多贫困户当上了护林员,只要把山上的树看好了,一年也就不愁吃穿了!”

  依托本县独特的资源优势,环江的林产加工、蔗糖、桑茧、香猪、菜牛、核桃、特色水果、中草药等八大扶贫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县桑园面积19.87万亩,甘蔗种植面积5万亩,香猪年出栏10万头以上,水果种植面积14.62万亩,核桃种植17万亩,林业(松杉)93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10万亩,中草药种植2.5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又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该县有关部门向记者透露,目前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14.5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3家,其中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6家、家庭农场107家。被誉为“柚中之冠”的环江红心香柚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特色水果,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完成河池首个红心香柚气候品质认证。

  产业是群众实现增收的根本之策。环江选定桑蚕、香猪、油茶等作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累计向4083户毛南族贫困户发放3600多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和8600多万元小额信贷资金。

  2020年,环江毛南族脱贫群众产业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全县还建立健全了“带贫减贫”工作机制,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围绕县级“5+2”、村级“3+1”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投入606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020年,每个村的集体收入都突破5万元。”该县扶贫办主任蓝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