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右江区:创新“五线”举措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以来,百色市右江区聚焦“民生服务、干群关系、人才建设、产业发展、干部管理”五个环节,创新“五线”工作应对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实民生服务“基准线”。按照“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总体要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农村基层党建,以“五个三”为基本模式,突出“一支部一特色、一中心一亮点”,如期完成9个乡镇(街道)12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回招”外出务工人士、“回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回引”返乡大学毕业生、“回流”复转军人到村任职的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头雁”。深入开展“标准化+星级支部”创建,每个乡镇(街道)选树1—2个村作为党建示范点,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乡村整体提升。

  畅通党群干群“连心线”。坚持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精兵强将,选派378名干部组成120支驻村(社区)工作队常年在一线开展工作。深入拓展“融合党建”,整合农村、帮扶单位、百企联百村企业党建资源,区级38个机关单位党组织与120个村(社区)建立融合体,1600多名党员干部与7144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搭建招才引智“服务线”。依托当地企事业单位集聚的人才优势,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发动乡贤和在外成功人士反哺家乡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下派的产业指导员、乡土人才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帮扶一批贫困户致富。深入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以百色干部学院、区委党校和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分期分批选派乡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质。从区直机关、乡镇机关选派105名干部到村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储足人才。

  托起产业振兴“主轴线”。全面贯彻落实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大力培育乡土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响“百色芒果”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巩固发展“5+2”(芒果、油茶、甘蔗、生猪、肉鸡和优质稻、八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牛羊、生态麻鸭、渔业、蔬菜和中草药等产业,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深化拓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建设,积极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通过选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以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模式,先后培育形成一批果品、香菇、云耳、茶油等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和百香果、生姜、本地鸡放养等特色种植养殖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产业振兴“升级版”。

  筑牢扶贫干部“保障线”。建立健全对区级领导干部包联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包联村、区直单位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坚持驻村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日志制度、工作例会和督查等工作制度,通过电话查岗、明察暗访及app签到平台等方式,不定期对全区120个村(社区)378名驻村干部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督查,实现驻村工作队“无盲区”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48名干部提拔使用。对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的党组织进行点名批评,对相关党组织负责人进行约谈,防止老问题穿上“隐身衣”、新问题躲进“青纱帐”,倒逼基层党组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如期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