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县:三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传动态传承发展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发展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通过开展普查、加大扶持传承人力度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基地三大举措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效的、科学的动态传承,为推动全县经济文化发展助力。

  开展普查收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名可记。提出了“摸清家底、建立名录、明确重点,抢救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又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的目标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目前,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岁时节令、民间医药、游乐技艺、体育竞技等10个大类1015项。其中,国级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7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3个。通过不断挖掘、收集、整理,初步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体系和数据库。

  建立认定体系,让传承人有“山”可靠。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积极命名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起四级传承人认定体系,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市级为4人,区级为13人,国家级1人。2018年,省级传承人每年补助5000元,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补助2万元。通过命名传承人,发放补助,极大地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调动了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深切关怀。

  建立传承基地,让传承活动有地可办。近年来,该县建立了一批以国家级、区级、市级项目为依托的传承基地(传习所)及罗城非遗展示馆,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力普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依靠传承人掌握的技艺和才能,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和民族生活习惯,在民众中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让传承人自主展示传授技艺,帮助传承人增加收入,使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先后建立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刺绣技艺)传承基地、仫佬族舞草龙传习所、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示范户,仫佬族走坡古歌传习所、仫佬族刺绣技艺生产性传习所、仫佬族土布染制生产性传习所、罗城非遗展示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长效的、科学的动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