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县:“旱改水”项目提质增效

  秋风送爽,稻田渐黄。扶绥县渠黎镇渠莳村1100亩水田伴着哗哗的水声,禾花鱼、塘角鱼在田间跳跃。

  一年前,这里蔗海翻腾,如今蔗地变水田,景色大不同。

  这个国庆节,稻田投放的第一批20万尾禾花鱼陆续上市,销往南宁等地,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扶绥县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的社员们乐开了花。他们把网拉在稻田边,让禾花鱼自投罗网;或直接用网兜抓鱼,捞上来的鱼被装进泡沫箱外运。

  合作联社总经理黄革说:“这种在野生环境里长大的鱼,肉质鲜美,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以批发为主,供不应求。”

  金秋时节,大部分稻田已是满眼黄色,而这里还绿意盎然;不但如此,近两米高的秧苗晃眼一看以为是甘蔗。

  黄革解释道:“这是从中国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引进的巨型水稻,收割时间比普通水稻晚20天左右。”

  得益于“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合作联社今年对1100多亩低洼甘蔗地提质升级,把旱地变成水田。同时,依托清华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种植巨型水稻。水稻高达2米,不仅产量高、个子高,其水淹深度可达30厘米,非常适宜鱼稻共生。

  更具科技含量的是,稻田里投放百草浆产生活性螺旋藻可以物理保水,打破常规旱改水项目不保水的技术瓶颈。螺旋藻还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能将水温和地温控制在相对恒定的区间内,保持养分的同时也有利于鱼类和水稻的生长。

  今年7月,120多万尾禾花鱼、黄骨鱼、泥鳅鱼、塘角鱼和田螺、青蛙等投放田里进行高密度养殖。

  据介绍,每天在田里投放草料,产生大量的活性螺旋藻和菌胶团,这些都是鱼类最好的食料,不需再另外投放鱼料。如此喂养鱼长得快,比传统养殖早上市一个月。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

  鱼稻共生,一方面稻田里放养的鱼、青蛙等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鱼儿排出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不再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另一方面,水稻里的螺旋藻料和一厘米粗的茎秆为鱼提供了良好的食物和庇护场所。

  鱼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实现了绿色生态发展,又极大地提高了鱼稻的品质,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

  10月初,第二批禾花鱼、泥鳅投放稻田。前期投放的50万尾塘角鱼和第二批投放的37万尾禾花鱼将于11月中旬上市销售,600万尾泥鳅将于11月底收完水稻后陆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