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区:夯实基础“摘穷帽” 壮大产业“拔穷根”

  雁山区主要领导到大埠乡黎家村走访贫困户。

  雁山区相关领导到大埠乡草底村夜访贫困户。

  雁山区集中为贫困群众办理慢性病卡。

  毗邻桂阳文化旅游大道的雁山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老乡家园小区。 (本版文图由中共桂林市雁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雁山区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图为贫困户在雁山镇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工作。

  大埠乡黎家村村民喝上干净饮用水。

  广西唯一的回族乡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柿里回乡“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回族贫困群众正在采摘柿子。

  “江作青罗带 水如碧玉簪”的5A级景区——漓江从雁山区蜿蜒流过。

  桂林市雁山区位于桂林市南部,下辖4个乡(镇)1个街道、35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3个居委会,全辖区农村人口6万多,2015年,全辖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4户4535人。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大决战,近年来,雁山区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截至今年9月底,雁山区7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6个,全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5.4%降至0.04%。唯一未脱贫的李汕平村“十一有一低于”指标已全部达标,年底可脱贫出列。

  1夯实脱贫根基让贫困户生产生活无忧

  “感谢政府,让我能够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屋子漏雨透风了。”近日,桂林市雁山区李汕平村村民龚月妹高兴地说,受惠于该辖区农村老旧房屋“清零”行动,她拆除自家老屋,并在原有宅基地上建起了新房。

  龚月妹是脱贫户,家里有两口人,虽然已经顺利脱贫,但是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已被鉴定为危房。她今年申请了危旧房改造后,得到2.4万元的建房补助,5月底房子顺利建成入住。

  今年以来,雁山区围绕“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目标,开展农村老旧房屋“清零”行动,共排查出危旧房335户,通过修缮加固、拆旧建新、盘活置换和乡镇政府统一代建等方式,让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如今修了水泥路,好走多了,大车都可以直接开到田头。”9月10日,正在自家砂糖桔地里干活的李汕平村民葛有民正计划着今年的收成。葛有民口中所说的水泥路是指两年前修好的从村委到地头的1.5公里水泥路。据他介绍,村里去田地的路原来是一条坑洼不平的机耕路,年久失修,到处都是坑,一下大雨人都无法通行,大车更是进不来。“我们村里田地不少,砂糖桔、凉薯、西瓜等种得也不少,但就是路不好走,没有人愿意进来收,我们只能用三轮车拉出去卖。”葛有民说。

  要致富,先修路。李汕平村党支部书记龚寿松介绍说,李汕平村虽然就在桂阳公路边,但之前由于没有通水泥路,平日里村民晴天出行一身灰,雨天出行一身泥,十分不方便。更重要的是由于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外面的卡车几乎都不进村来,村里种的萝卜、青菜和水果都无法运出去,即使有车进来,运费也十分昂贵。

  为了让李汕平村脱贫摘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雁山区委、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硬化全村道路15公里,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现在大车可以直接开到我们种果的地头,不仅我们出行方便了,水果价格也上去了。”葛有民说。

  基础设施完善后带来的变化在雁山区另一个贫困村黎家村委同样也在上演。黎家村委位于雁山区东南角,辖烈嵅、黎家、暗嵅、虾嵅4个自然村,全村221户818人,是雁山区最偏远的村。这里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之前没有通水泥路和缺水,村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雁山区委、区政府的帮扶下,黎家村委实现了村村修通水泥路、家家喝上自来水的梦想。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说起村里用上自来水的事,虾嵅村村民秦安有特别兴奋。

  虾嵅村距大埠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四面环山,夏天下雨就成涝,秋冬干旱就没有水,用水成了村民们生活的最大难题。“以前,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一公里外的水井挑水,不然早上连洗脸水都没有。”据秦安有介绍,6年前,村民挑水的那口水井是村里人世世代代的救命井,挑一担水来回要40分钟左右,一户人家每天用水量要3-5担,所以村民一天中有不少时间都花在了挑水上。

  “要想彻底解决村里饮用水问题,必须从外面引水进来。”秦安有说。2014年,村民自筹资金3万元,雁山区扶贫办投入扶贫资金18万元,将一公里外的水引进村里,这才彻底解决了虾嵅村的用水问题。

  李汕平村和黎家村不过是近年来雁山区不断夯实贫困村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5年以来,雁山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交通、饮水、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507.22万元,建设硬化路、砂石路道路46条38.61公里,修建小型水利12处,提升饮水安全工程6处,实施蔬菜交易平台、太阳能路灯、光伏项目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33处。

  同时,雁山区还先后改厨5010户,改厕5268户,危房改造449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67户266人,分散安置60户242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1823人次,补助资金632万元。投入378万元建设2个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和2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增加配备5名乡村医生,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或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用上卫生厕、住上安心房、上学看病不发愁……雁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2发展脱贫产业实现贫困户自我“造血”

  “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必须发展产业,培养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雁山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政府帮我们把路修通了,又支持我们种西瓜、凉薯,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村民葛苟佑笑着说。61岁的葛苟佑曾是李汕平村委灵口自然村的贫困户,2017年底成功脱贫摘帽。葛苟佑一家三口人,妻子患病,女儿在上大学,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2015年以来,大埠乡党委、乡政府在灵口村开展产业扶贫,支持村里的贫困户种植西瓜、凉薯和砂糖桔。葛苟佑也种了5亩西瓜和凉薯,每年收入3万多元。“要不是政府给我们贫困户提供免费的肥料和技术指导,让我们有了赚钱的门路,我现在还脱不了贫呢。”葛苟佑满怀感激地说。

  据李汕平村支书龚寿松介绍,目前村里41户贫困户发展起特色产业,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为全村脱贫摘帽提供了产业支撑。据了解,葛苟佑所在的灵口村2019底已脱贫12户41人,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2.8%降至零。

  除了发展种养,雁山区还发挥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优势,利用辖区丰富旅游资源,在农旅融合发展上做文章,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添另一条新路子。

  雁山区漓江东岸的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地处漓江精华段,但这里“山多田少水深”,人均耕地只有2至3分,造成了这里的贫困和落后。但山清水秀、风景旖旎的潜经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潜经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回民古聚居村庄,村内近百座回族古建筑保存完整,清真寺、白氏宗祠、神龙水世界景区是全村的特色景点。

  2013年,桂林市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启动,潜经村以此为契机,先后建成了桂林首条兼具绿道慢行系统的旅游景观公路碧草二级公路——桂林首条漓江慢行绿道,并对潜经古村和清真寺进行了修复和重建。同时精心推出了碧岩阁-潜经村-大田村-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线路,潜经村成为了这条旅游线路的起点。

  围绕着乡村旅游,村民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做起了自行车租赁的生意,有的当起了筏工,收入大幅增加。

  潜经村的贫困户白元林就是其中一名筏工。他说,以前村民们开竹筏没人管,客人也少,只有国庆节的时候人比较多,收入没有保障。2015年,雁山区对辖区内的漓江排筏进行彻底整顿,成立营运公司,村民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平时在家做农活,轮到我了,我就来码头做事,现在靠竹筏我每个月有2000多块的收入。”

  “对于这些贫困户筏工来说,他们的年收入翻了一番,而整个潜经村依靠旅游这个新的收入增长点,村民们的年均人收入从2015年的4000元变成了2019年底的8000元。”潜经村驻村第一书记于海跃说。

  旅游和农业是雁山区发展产业脱贫的两把“利剑”。近年来,雁山区结合实际,在“旅游+扶贫”和“农业+扶贫”上做足文章,如今全区7个贫困村已形成金槐柑橘种植、猪羊牛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建立扶贫车间10个,带动贫困户就业97人。

  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雁山区还注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组建由村组干部、党员能人、技术能手成立的专业合作社98家,家庭农场15家,带动426名贫困户参与到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上,为种植大户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截至今年8月,雁山区3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为全辖区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跑出了正向“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