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念好“三部经”建设新家园


    一条干净笔直的水泥大道一直通到了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仲春的蛙声和鸟鸣从路旁郁郁葱葱的龙眼林里透出来,一座座四合院式的小楼点缀其中,村头屋旁的古榕树下,三三两两的老少妇孺聚在一起,聊今年的收成、明年的希望……村干部说,通过念好“三部经”,村里走上了富裕路,如今下渌村人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念好“龙眼经” 闯出富裕路

    村民们一致认为韦世林是村里的“首富”。而韦世林也是第一个带头种改良龙眼的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下渌村人也种龙眼,也是满山遍野的龙眼。但种下龙眼树后要6年才开始挂果,而且产量很低。下渌村人想找条出路。1989年,韦世林去找当时广西农学院的教授,让他们指点迷津。教授们依然让村民们种龙眼,但不是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而是采用嫁接的方法。这样3年便可挂果。村民们半信半疑,不敢妄动。第二年,韦世林等4位村民抱着试一下的心理,承包了20亩荒地。果然,1990年种下的这20亩龙眼树,1992年就开始挂果了,1993年产量就达到了7500公斤。那年,龙眼的市场价达到24元/公斤,韦世林他们每人赚了近4万元。

    看见了效益,村民们都动了心。下渌村掀起了种龙眼的热潮。韦世林高兴地说,从他种龙眼以来,仅仅是果树收入,就有4年超过了10万元!目前,全村林果面积达到4400多亩,其中龙眼1500亩,成为全县各村屯龙眼种植的“龙头老大”。该村还成立了水果技术协会,交流种果技术、信息,发展优质品种,组织水果销售,一步步走上龙眼兴村的道路。去年,该村还实施龙眼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确立中心示范区260亩,辐射带动全村及全县的龙眼标准化生产。经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后,该村龙眼长势喜人,果实均匀,单果重、大,亩增产120公斤;“身价”也同时翻一番,每公斤卖到5.5—6.5元,比市场价格高出0.5元左右。当年,全村水果总产达540吨,增产80多吨,仅龙眼一项,全村收入320多万元。该村通过种植龙眼,许多果农买回摩托车,看上彩电,盖起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龙眼村”。

    念好“文明经” 形成好民风

    到2005年,下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下渌村人富起来了。盖起房了,买回车了,用上沼气了……

    为了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渌村先后筹资25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5条通往各屯的主干道和通往双桥街的村主道均实现了水泥硬化,全村有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化面积,沼气池和卫生厕所入户率达98%。整个村村容整洁,民风良好,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家、区、市级荣誉称号。

    几年来,下渌村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全村连续十几年无刑事案件、赌博和打架斗殴事件发生,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全村形成了一股帮老扶弱、邻里和睦、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很多到过下渌村的人都不由得感叹:“这里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房子错落有致,环境整洁,交通方便,农户家家有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有漂亮的厨房,还用上了洁净的卫生间,这里不比城里差!”

    念好“发展经” 谋求大发展

    在1993年以后的三四年里,龙眼的市场价格可以说是一直攀升,最高时达到50元/公斤。韦世林说:“那时候,谁要想进我果园摘龙眼,我宁可买肉给他吃,也舍不得让他摘。”1998年以后,龙眼的价钱开始下跌。村委及时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又先后引进了芒果、砂糖橘、香蕉等水果的名特优品种种植,引导农民走持续发展的“养殖—沼气—种果”的生态模式之路。2003年,引进砂糖橘第二年就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到2005年已发展种植达600亩。

    满枝头的硕果也是一大旅游资源。2003年,下渌村人看准了城里人的休闲需求,跟武鸣县旅游局联系,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一年四季到下渌村都不会让游客失望。春可看花,龙眼花、荔枝花、芒果花、青枣花……从夏天一直到冬天都可以摘果,龙眼、黄皮、荔枝、芒果、砂糖橘、大青枣……韦生是最早在家接待“农家乐”游客的村民。他说,刚开始时效益还显不出来,2003年才赚了几百块钱。但随着村里生活环境的配套,客人也多了。今年到现在才三四个月,就已经赚了三四千元了。

    目前,下渌村又招商引资创建“生态乐园”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业,力争在3至5年内建成标准的“绿色家园”,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又一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