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黔江农场向周边村屯开“治穷”方


  武宣讯  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农民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摆脱“穷”。但与黔江农场相邻的武宣农民却感到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该场生产的甘蔗连续4年代表广西亮相“东盟博览会”和“广西民歌节”,朝夕耳闻目睹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村民们在得到启发时也有了学习的样板。

  位于武宣县境内的黔江农场隶属广西农垦集团,经多年的开拓进取,走上了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社会稳定的轨道。职工年人均收入在8500元以上,是所在县农民收入的三倍多。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农场利用自身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优势,为村屯树起典型示范的“标杆”,引领群众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武宣县六峰山林场和黄茆镇大浪村连片240公顷的荒地,180匹的大马力拖拉机耕出的行行蔗沟壮观整齐,排排良种蔗已冲出冬天的寒冷舞动着春天的衣袖。深耕整地、宽行松兜、蔗叶还田、宿根地膜覆盖等技术到户到地,特别是今春推广的酒精废液淋蔗技术令群众大开眼界。3月20日,笔者在二队蔗地看到,工人手拿酒精废液喷管在逐行喷射,水柱过处,疏松的沃土随即盖好蔗种,省工的方法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咨询。据场党委副书记李源介绍,5吨的废液即可满足一亩甘蔗的全部营养。既省化肥开支100元又增产1吨蔗。如全场应用2万亩,可增产2万吨蔗,节支增收600万元。现在这种技术已辐射到了临近30多个村屯。

  牵引村民仿效的还有那现代化的喷灌设施。武宣县是桂中旱片中心,场里通过三个一点的方式筹集经营总收入的10%资金完善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作物用水环境。近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每年都超过100万元,其中3、8、9队用37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自动喷淋系统保灌面积达290公顷。去年7----11月天大旱,农场由于采用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高标准的测量设备,通过数据采集、传播和计算机处理,根据旱情给作物跟踪补充水分。在大部分地区甘蔗减产的情况下,黔江农场还是保持亩产在6吨以上的水平。实实在在的大投入带来的大收入影响着附近村屯群众的思想观念,以农场为中心,草厂、樟村、黄花等30多个村去冬今春掀起了水利维修的热潮,全县甘蔗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近1000公顷。

  利用209国道和平南二级公路穿越本土优势,黔江农场还拿出666公顷土地协同乡镇做好武宣县黔江工业投资区总体规划。先后开发了水泥、淀粉、红砖、塑料编织等近10个骨干非公企业,安排各地农工3000多人。目前,广西最大的思源酒业和总投资700万元,年产6万吨的广西天力生态肥公司已在该区建成投产,黔江港码头及年产5万吨的纸浆生产项目正动工兴建。工业投资区成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农民增收的新载体。

                         (陈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