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奏响“四步曲” 唱响脱贫主旋律

  近年来,浦北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年度脱贫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找准工作短板和问题,奏响产业致富、激发内生动力、电商扶贫、乡村振兴等主旋律,有效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取得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阶段性胜利。截至目前,全县78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未脱贫596户2048人的脱贫摘帽“八有一超”指标已全部达标,已脱贫户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实现稳定脱贫。脱贫监测户134户595人和边缘户548户2261人的帮扶得到加强,帮扶措施得到落实,精准防贫工作成效明显。

  奏响产业致富曲

  近年来,浦北县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就业、产业扶贫工程。一方面,该县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工作目标,积极创设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新模式,率先在区创新建立“企业+车间”“乡贤+车间”“互联网+车间”“产业+车间”“田头+车间”等“五种模式”,打造一批扶贫车间,推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认定就业扶贫车间84个,吸纳就业人员78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18人,就业人员人均月工资突破2000元,有效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促脱贫。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推动一批、强弱抱团发展一批、资源资产盘活一批、土地流转一批、合作开发一批、劳务服务增收一批等“六个一批”模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将闲置土地、旧房屋入股到村民合作社,变资产为“资金”,变农民为“股东”,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27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实现村村达5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677万元。?

  奏响内生动力曲

  该县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建设的契机,围绕理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治量等工作,大力推进“五治”体系建设。立足“身边人讲身边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红色传承人、脱贫榜样、新乡贤等“草根宣讲员”的作用,将社会帮扶、人居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有效融为一体,深入开展“道德讲堂”“脱贫励志”等宣讲活动,大力宣传“扶智扶志”教育。通过举行评比“脱贫榜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一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良性循环,注入劳动致富的“精气神”,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精准帮扶满意度。

  如该县大城镇较车村委平垌村屯,村里自发成立了敬老助学基金会,坚持每年重阳节慰问村中老人,村里凡考上大学的一律予以资助。正是在这种“道德文化”推动下,该村掀起了读书潮,仅100多人的小村庄,其中考上博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1人、专科2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

  奏响电商“硒望”曲

  该县是广西唯一获得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优秀等次的县。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服务优势,构建电商扶贫大格局。出台和制订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精准电商扶贫、“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等实施意见、办法和方案,依托“互联网+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将加快推动“电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和加快培育电商扶贫主体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齐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县电商行业党委和6个电商协会党支部,引导党员参与电商扶贫活动,把第一书记培养成电商致富“教练”,把党员培养成电商致富能手,拓宽电商党组织的覆盖,助力贫困村、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目前,进驻浦北县电子商务平台12个,从事电商购销业务的企业213家,建成县、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385个。其中:浦北全县78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100%。2019年,全县电商交易总额达26.1亿元,同比增长97%。2020年1-6月,全县电商交易总额达13.8亿元,比增96%,其中农产品交易额5亿元,比增60%,贫困村农产品交易额1.1亿元,比增13%,实现电商扶贫与富硒产业富民有效对接,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定基础。

  奏响乡村振兴曲

  自2019年11月正式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以来,浦北县先后出台了《浦北县层级联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实施细则(试行)》《浦北县发挥自然村党组织作用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浦北县村级“道德超市”建设实施方案《浦北县“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改革集成试点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方案,探索用系统集成的理念推进形成现代乡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并建立健全“片区党建工作站+行政村党总支+自然村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探索建立“五微”模式(微阵地、微学习、微服务、微治理、微评比),有效解决乡村特别是贫困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问题。实现“政治更加有为、自治更加有力、法治更加有序、德治更加有效、智治更加有用”,推动乡村特别是贫困村经济“活起来”、人气“旺起来”、文化“兴起来”、环境“美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