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港]“反哺”农村惠万民


 

——钦州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春光明媚。当一幢幢永久回建房陆续平地而起,当一条条水泥硬底化道路逐步延伸至各居民小组每家每户门前,当一个个“渔民”、“村民”纷纷转变为“产业工人”……这个春天带给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广大群众沉甸甸的喜悦和日益高涨的自信心:他们正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临海工业蓬勃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以“多予”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让开发区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临海工业发展的成果。”一年多来,人们经常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陈润良口中听到这句话。是口号,更是行动。一年多来,开发区工、管委对如何创建工业反哺农村建设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数轮思想碰撞,一个思路逐步形成,那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经济补偿、居住安置、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有力措施,以“多予”为重点,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促进开发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确保农民群众“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有保障。

    2月下旬,笔者在东油扩建项目永久回建房小区采访时看到,去年初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现在已拔地而起100多幢三至五层整齐有序、美观大方的楼房。亚路江社区红江队队长江朝周介绍说,他们400多名群众是去年7月份喜迁“新居”的。他指着对面正在紧张施工的永久回建房二期工程说,自去年7月开工以来,总投资1290万元、共196套的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工程量的70%。

    “居者有其屋”仅是钦州港区工、管委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工、管委共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26个,总投资3243万元,项目涉及永久回建房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改网、乡村道路维修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这是开发区有史以来对农村建设投入最大的一年,目前已完成投资291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0%,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群众已经逐步分享到临海工业开发建设带来的丰厚果实。

以“扶持”为关键,拓宽群众就业途径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引导扶持,提高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途径。”开发区工、管委深入实施“扶持经济能人,拓宽群众就业途径,推进共同富裕”战略,开展“富在农家”活动,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一方面,大力扶持经济能人,以点带面,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钦州港区,一个个经济能手近几年如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给开发区群众树立了一面面致富奔康的“旗帜”。荣获200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的黄晋信就是其中一人。几年来,黄晋信直接资助养殖户11户,资助资金达10多万元,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养殖户1000多人次,免费印发技术资料800多份,使110多户500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工、管委坚持“亲民、爱民、护民”理念,对“失”地群众按照“经济补偿、居住安置、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原则,千方百计逐步解决“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群众收入。强化就业培训,提高群众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并积极向外来企业推荐就业。据统计,目前已投产的东油、酒精厂、大洋粮油等企业共安排本地劳动力500多人。

    观念一转天地宽。几年来,很多“洗脚上岸”的群众纷纷做起了生意,当上了“老板”。据统计,开发区现有群众工程队12个,挖掘机、翻斗车、铲车和装运车100多辆,海蜇加工场11家,客车、公共汽车、出租车16辆,快艇和旅游船18艘。在临海工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传统的吊蚝养殖、海蜇加工等优势渔业快速发展,一些群众开起了商店,搞起了个体经营,很多群众获得较大收入。群众生活水平逐年快速提高,手机、电视机、电话等家用和通讯器械使用率居全市前列。一些家庭还购买了摩托车、小车、电脑,白天开车在外面跑生意,晚上在家里上网“冲浪”。

    “开发区临海工业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很大实惠,我们都觉得很有盼头。”采访中,黄晋信朴实的一句话,正代表了开发区广大群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