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南区]蚝乡”旧貌变新颜


 

--钦南区新农村建设速写

   “自来水真正好,不挑不提送上灶。” 这是日前笔者在犀牛脚镇车站旁住宅区采访时当地村民自编自唱的一句谚语,在外创业青年裴铭回家过春节,他怎么也想不到,建设新村才一年,竟变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说起昔日变化,村民黄富昌说:“几年前,因滨海公路从家门口经过,我们是进行择地住宅置换建设,现在建成了一个30多幢楼房的小区。你瞧瞧,自来水、水泥路、室内厕所、电灯电话样样都有。”一股新农村建设春潮正在“蚝乡”涌动。 

   “穷则思变” 敢唤旧貌变新颜 

    过去,钦南农村大多是道路泥泞、柴垛成片、垃圾满街,部分建起来的楼房“里面漂漂亮亮”,外面污水横流。近几年来,钦南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区党委政府积极采取专项资金、社会筹资等捆绑用力、资源整合方法,以“四新”为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创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尚,以农村“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作为突破口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改水工程,犀牛脚镇三娘湾村妇女体会最深,过去村民靠肩挑村里的几口井。后来该村通过向上级争资金、村民集资,筹资 10多万元拉通日供水量150立方米自来水,5个村民小组400多户人家用上自来水。受“咸井水” 困扰数十年的康熙岭西围村村民如今能看到从自来水管流出一股股清澈的“幸福水”。 

  农民增收 成新农村建设长效链 

    针对农村合作组织“重组建、轻运行,重形式、轻效果,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钦南区积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和党员致富能手“传帮带”作用,有效为农民建起一座座致富桥梁。 

    那彭镇彭西村村民养鸡户何明前日犯了愁,他不知如何给饲养的稚鸡防疫。“村里夜校晚上不是开班培训种养技术吗?”村里人告诉他。他在听农技员讲授肉鸡防疫后茅塞顿开。这是钦南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利用镇村两级党校为阵地,举办农民种养技术培训班,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授课,并发挥村电教中心户的作用,利用科技电教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 450多期,接受培训人数2万人次。同时,让专家与群众在各类科普活动结束后仍能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保持联系,群众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科技联线就发挥出及时快捷的作用,帮助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科学生产。目前,该区已有45名区内外专家、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与5000多户农户进行了技术对口帮扶。各镇成立了27个农林水等各类科技咨询服务站,去年以来先后接待群众咨询近4万多人次,目前该区具备农民技术职称人数2000多人,农村专业技术骨干人数1425人。 

  乡风文明 催生新农村建设之花 

    犀牛脚镇粟地村老支书李敬针对该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知识的实际情况在村里建起山村广播站,定点定时进行广播,为群众送去脱贫致富信息。水东街道办事处山塘社区多方筹措资金为村民建起文化活动室,群众闲暇时不再围着麻将转,来到文化室下棋或娱乐,乐趣无穷。康熙岭镇新坪村联谊工作队援建科技图书室,为该村送来科技图书400多册,帮助村民建起农民夜校。该区通过建立“村村”广播电视,健全农民政策人口、法律、科技学校;同时发挥农业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自身优势,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下乡”活动,举办科技培训班,送科技入户,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日趋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氛围、提供了场所,也把群众的业余时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上来,引领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