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转产促发展 转型保增收

  “如今存栏海狸只剩50只了,我们正在继续按规定做好转产工作。”近日,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贫困户陈子游说。

  2018年10月,陈子游投资3万元养殖海狸,数量从最初的40只繁殖至累计600多只,每年分批卖出,每只雌海狸年纯利润3000元,养殖效益可观。今年年初,陈子游已经扩建300多平方米场地,打算将存栏的50只海狸发展到存栏600只的规模,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相关要求,他只好放弃扩养海狸,在困境中求变,转产经营鸭、鹅,目前已经卖出鹅200多羽、鸭300多羽。

  陈子游是钦北区47户贫困户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转产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区贫困户养殖的野生动物主要有蛇类、鼠类、禽类三种,目前都在有序转产转型当中。

  政策宣传促转产

  为促进养殖野生动物的贫困户平稳有序转产转型,钦北区采取宣传舆论营造气氛、政策解释稳定情绪、走访排查妥善处置等措施,引导养殖户贯彻落实“全面从严禁食野生动物”的立法精神,从经营、运输、交易、禁食等各个环节加以宣传引导,减少养殖户盲目生产导致的损失。

  “我起初有些抵触情绪,经过工作人员的政策宣传引导,最终接受了转产发展。”钦北区板城镇板中村贫困户韦强德封存800多条水律蛇,转产意向为充分利用场地,发展家禽养殖,挽回经济损失。

  “就地封存贫困户繁育、饲养的野生动物,从政策上要晓之以理,争取得到群众的理解,让他们尽早转产转型。”钦北区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

  “与法律同行,与小康同步。”

  “没有食用,就没有买卖。”

  “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该区将禁食野生动物列入公民道德建设重要内容,要求各机关单位、市场、商超、酒店通过横幅加大宣传,倡导文明卫生饮食习惯。

  “让养殖野生动物的贫困群众正确对待得失,尽快尽早转产,减少损失。”钦北区扶贫办副主任冼礼佳说。

  经济补偿免致贫

  目前,钦北区参照《广西人工繁育陆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对无法转型的养殖野生动物的场所或个人,制定《钦北区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实施方案》,明确处置补偿的原则、范围、标准、方式。

  今年2月起,该区组织工作组分赴各村排查贫困户繁育野生动物情况,核查内容为繁育存栏数量、养殖资金来源、处置意向、转型情况、持证繁育、返贫风险。

  平吉镇大田坪村何伟一家5口, 2018年获得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饲养水律蛇,产业发展很成功,2019年5月16日还清贷款。禁止繁育水律蛇后,6月18日,他再申请获批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发展肉鸡产业,再加上对300条蛇(约400公斤)的处置补偿,该户不存在返贫风险。

  “及时了解动态,及早处置转产,让我在产业发展上及时止损。”何伟说。

  目前,该区正按照“申请-审核-处置”的程序妥善处置相关事项,统筹处置补偿资金,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并及时兑现,避免转产转型失收致贫或返贫。

  数据显示,该区43户养殖户是自筹资金养殖、3户小额信贷发展水律蛇产业,100%养殖户同意处置意见、100%实现转产转型转业,目前均无返贫风险。

  指导转产稳增收

  今年年初,钦北区着手研究出台可行配套措施,指导养殖户转产转型转业,不让贫困户因“禁”致贫或返贫。

  平吉镇大田坪村何耀新养殖水律蛇脱贫,如今封存700条。

  何耀新2018年脱贫摘帽,去年家庭成员患病导致“收入”不达标,该户列入“脱贫监测户”。在第一书记指引下,今年2月他转产养殖生猪,1-5月家庭纯收入9万多元,人均纯收入8243.11元,实现转型稳产。

  该区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主要采取小额信贷扶持、产业奖补、低保保障、公益性就业等措施,指导帮助养殖户转产转型转业,巩固脱贫成效。

  “我们引导养殖户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泛宣传相关政策,转变落后观念,为养殖户量身定制转产转型转业方案并指导实施,提升脱贫成效。” 钦北区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