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成功“把一粒米做大”


  武鸣县是广西主要粮食生产县之一,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大县,粮食种植面积6万多公顷。然而,由于前几年粮价持续走低,粮食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屡屡受挫。在困难面前,武鸣县委、县政府和粮食主管部门沉着应对,努力“把一粒米做大”,坚持走优质化道路,打造粮食经营龙头企业、搞活粮食流通市场、改革体制……到2005年,武鸣县粮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全县粮食产量达31.1万吨,比上年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22元,比上年增长10%。

  推广良种 打造基地 

    要使粮食产业重振雄风,必须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走优质化之路。这是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武鸣县委、县政府得出的结论,为此,武鸣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文件。其中,大力推广、发展优质粮食品种是武鸣县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

    2001至2002年,县农业局、粮食局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培育出“桂华占”优质稻种子31万公斤,大部分在该县推广,当年全县共推广种植优质稻5万亩。2003年,在陆斡镇坡班村、仙湖镇苏梁村、两江镇云川村等建立了优质稻繁种基地400亩,繁育优质稻种子16万公斤,可供推广优质稻播种面积8万亩;在仙湖、陆斡、宁武等7个重点乡镇28个重点村建立了优质稻连片生产基地,基地总面积4万亩,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优质谷15万亩。2004年,引进“马坝银占”等优质稻种子3万公斤,在城东、太平等11个乡镇,采取粮食企业高于普通稻25%至35%的价格与种粮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的方式,无偿提供优质稻种子给农民,发展优质稻种植,当年签订粮食收购合同的农户达1.15万户,共种植优质稻1.55万亩。

  企技并重 产业经营 

    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武鸣县以打造粮食经营龙头企业为主,在鼓励企业参与优质稻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粮食加工力度,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

    2001年,投入50万元对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大米加工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安装了一条年产1.5万吨大米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2002年4月,成立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组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科研”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5年初,投资150万元引进韩国先进的筛选机和国内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在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公司上马新的精制米生产线项目,建成了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设备先进、具有年产3万吨能力的粮食精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了粮油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带动全县粮食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

    2005年11月27日,武鸣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岭南精制米厂正式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武鸣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和武鸣县粮油购销有限总公司在粮食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搞活市场 繁荣流通 

    一个产业,没有市场,就没有流通;没有流通,发展就无从谈起。2001年以前,武鸣县并没有一个像样的粮油市场。兴建粮油市场,构建流通平台,成为武鸣县的当务之急。

    2001年初,按照市场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该县在标营粮库启动了粮油市场建设项目,把原来的标营粮库改建成粮油加工、批发专业市场。经过1年多的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的粮油市场于2002年12月建成开业,市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2栋7层的粮食大厦,1个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2排共46间钢架大棚粮食加工厂,2层共44间商铺,成为一个集粮油饲料加工、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粮油市场。该市场目前共有大米、油脂、饲料、食品、粮油饲料加工批发经营等100多户厂商进驻经营,年粮食加工量3000万公斤,工业产值3000万元,粮油、饲料等各类商品交易额1.2亿元,形成了辐射全县乃至周边市县的粮油饲料加工、贸易集散地,活跃了全县粮食的流通,促进了粮食产业的繁荣。

    与此同时,武鸣县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抓好粮食购销工作。各乡镇与县粮食局下属的粮食企业密切配合,与种粮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采取增设收购网点、上门收购、委托收购的方式,做好粮食收购工作。2004年收购粮食2230万公斤,其中储备订单收购1198万公斤,兑现种粮农民直补资金95.84万元,销售粮食1104万公斤。2005年收购粮食2700万公斤,其中储备粮订单收购2000万公斤,兑现种粮农民直补资金200万元,销售粮食1780万公斤。

  改革体制 轻装上阵 

    粮食获丰收,但新的问题又摆在武鸣县人的面前:作为全县粮食生产、经营的中流砥柱,该县粮食系统在2003年共有36家企业,职工达750多人,附营企业21家,机构极为臃肿,如不改革,粮食系统就会崩溃,粮食产业将再次面临危机。

    2004年,武鸣县痛下决心,实施了以“三减一建立”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即减“灶”(撤并企业)、减“官”、减“员”,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

    在财政无法给予支持的情况下,武鸣县通过盘活闲置资产、银行贷款、单位借款、职工集资等多种方式,筹集到1000多万元资金,顺利完成了改革第一期资金的筹集任务;其后,又采取行之有效的安置办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内退,按规定对相关人员统一实行内退,每月给予一定的工资及生活补助费;二是置换身份,凡不符合内退条件的在职职工,限期与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关系,成为社会自然人,企业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金;三是竞聘上岗,择优返聘员工。竞聘上岗的员工共108名,减员近五分之四,秋风扫落叶般实现了“瘦身”的目标,为今后武鸣县轻装上阵搞粮食大生产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宁日报记者 黄国慧 通讯员 张华勇 )

  
 
武鸣县水稻喜获丰收 尹宗浩 摄



点  睛




盘活粮食产业 促进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作为全国商品粮大县的武鸣,加大粮食生产、平衡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是关系到全县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生产和市场状况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依靠全体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力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二次创业,使我县的粮食产业告别冬天,逐步走进春天,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五年,我县将加快建设富裕武鸣、生态武鸣、文化武鸣、平安武鸣的进程。粮食系统这种团结拼搏、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把一粒米做大”的精神值得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并将之发扬光大。

                         (中共武鸣县委书记 苏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