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平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吸引经济能人、龙头企业参与村集体经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壮大,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作贡献。
截至目前,该县159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3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有56个,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
A 能人领路 增收有望
“今年是第一次挂果,亩产1500公斤左右,预计明年可达3000公斤,按照每公斤4元的市场价格,产值超120万元。”5月19日,在昭平县樟木林镇三江村何屋屯百亩砂糖橘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进行田间管理。这片果树苍翠欲滴,看着枝丫上已长出的黄豆般大小的果实,村支书杨守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三江村集体果园是与来自桂林荔浦的经济能人韦芝学合作共建。经过前期周密准备,2018年春,他们将砂糖橘果苗种了下去。韦芝学负责苗木、技术、销售等,三江村负责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工等。
按照协议,村集体占股40%,第一年不参与分红。到明年收获季,去除成本,三江村能增加收入20万元左右。
2016年,该村被确定为昭平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落实了2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
发展产业不容易,亟须有能人站出来勇挑重担。第一位被“相中”的能人就是杨守河,他早年在广东打工,2014年放弃高薪返乡发展特色种植,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经过村两委的商议,三江村决定以“固投固报”的方式入股120万元,与一家公司合作发展食用菌种植和菌棒生产项目。2017年,菌棒厂已经能为本村提供菌棒,杨守河也当选为村支书。2018年,该村菌棒开始外销。
正是有这些能人的“领路”,三江村相继投入20万元发展光伏发电,投入110万元建设砂糖橘种植基地。去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明年砂糖橘基地产生效益后,则有望突破30万元。
B 捆绑发展 多方共赢
“上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扶持政策,但村一级对产业发展自我选择、自我把握、自我经营的风险能力欠缺。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政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昭平县委书记刘飞国告诉记者。
除了“捆绑”能人,昭平县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与企业捆绑发展,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就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
5月21日,在将军峰集团下属的昭平县马圣有机茶基地里,茶农穿梭在碧绿的茶树间采茶,一派忙碌的场景。“这个季节主要生产夏茶,以红茶为主。”集团董事长陈法良告诉记者。
据介绍,2018年,该集团利用广东肇庆鼎湖区的结对帮扶资金3030万元发展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投资项目建设,并与县内43个贫困村签订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有了这笔资金,该集团收购重组一批优质茶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使集团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每年茶叶产能达200吨,还有猕猴桃种植基地近1000亩。
“我们采取‘固投固报’的方式,相当于每一个贫困村投入70万元,与集团进行产业合作开发,每个村集体每年获得分红收入3.5万元。”陈法良说。
目前,昭平县与村级集体经济捆绑发展的龙头企业有6家,涉及126个村,惠及农户1050户3200多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506万元,初步实现“农户增收、公司发展、村集体获益”的三赢目标。
C 多种模式 各显神通
据介绍,为了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增长,昭平县还创新各种合作模式,灵活运用各村现有及闲置乃至荒废的集体资产,如集体山林、土地、闲置学校、旧办公楼等,通过出租、入股、村级再开发利用等方式,将资源与集体经济捆绑发展,成功“变废为宝”。
该县昭平镇江口村有闲置的村级集体田地25亩,这两年,该村利用这块土地发展桑葚种植、生态鱼养殖等,通过自主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让闲置的资源“变废为宝”。去年,该村仅通过这些项目就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9.3万元。
各村的资源不同,贫困群众的需求也不同。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该县各贫困村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中枢作用,积极打造“党群服务+扶贫车间”产业扶贫新模式。
该县利用10个乡镇的扶贫搬迁点门面资源,整合村级项目资金与国企合作,共同打造“扶贫车间”,通过党员干部积极协调动员,落实安排安置点贫困户和当地群众就近到扶贫车间务工,形成“企业可发展、集体有收益、群众能致富”的抱团发展模式。
目前,昭平县已在10个易地扶贫安置点打造10个扶贫车间,每年可为41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5万元,解决180多户贫困户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