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筑牢“九大返贫防线”巩固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宁明县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勇于担当、苦干实干,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2016—2019年,全县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7342户72060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2019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宁明县脱贫摘帽。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该县出台并实施《宁明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工作方案》,强化返贫预警机制,加大返贫风险防控力度,构筑防范返贫“九大防线”,解决突出问题,消除返贫因素,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壮大产业发展,筑牢群众收入“防线”。大力发展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战区特色扶贫产业,全县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96.75%。蔗区主要抓好“双高”基地建设,全县共完成“双高”基地建设23.48万亩,覆盖贫困户5609户;成功打造“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项目,全县肉牛存栏4.3万头,带动贫困户5378户。林区重点打造峙浪—爱店—桐棉—那楠—板棍万亩林下中草药种植长廊和林下八角香鸡养殖基地,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30个,林下中草药种植6万亩,年出栏八角香鸡10万羽,带动贫困户4300多户。景区以花山申遗成功为契机,建设18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5家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乡镇每个乡镇建设一家三星级农家乐,带动贫困户1200多户。边贸区通过组建4个边民互助组,带动贫困户370人,每人月收入2000元;引进8家落地加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贫困边民每月收入1800—2800元。现代农业区侧重创建花山田园等12个区、市、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贫困户800多户。

  打好“四大战役”,筑牢基本保障“防线”。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四大战役”。提升教育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均能接受义务教育;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和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安排教师对123名残疾儿童开展结对送教上门服务。提升医疗保障,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全覆盖,严格执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完善电子化“一站式”结算平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农户患病治疗费用过大干预措施,预防因病致贫返贫。提升住房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农户住房状况跟踪监测机制,将农房改造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提升饮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水平。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筑牢就业保障“防线”。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粤桂扶贫协作送岗位等活动,用活劳务信息管理平台,为贫困群众搭建就业平台。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各类企业用工招聘活动8次,提供岗位20000多个,促进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135人次。继续推行“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四类扶贫车间建设,把扶贫车间从县城延伸到乡镇、村屯,让群众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增加收入,开辟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新渠道,更好地解决“三留守”问题。目前,全县共有扶贫车间77个,带动贫困户就业332人,人均月收入1200-1800元。此外,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上岗就业,2019年以来全县共开发扶贫公益岗位684个,安置贫困劳动力684人。

  强化后续扶持,筑牢易地搬迁“防线”。该县共投资2点多个亿,建成爱店、城中两个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6户4720人。目前全县易地搬迁户实现就业1151户2290人,落实无劳动力的搬迁户政策兜底25户70人,安置点建设8个扶贫车间吸纳搬迁户38人;搬迁子女全部安排公立学校就读,协调县客运站安排车辆点对点接送,并按国家资助政策给予资助,做到应助尽助。同时,不断完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及管理机制,成立安置点党支部,设置各功能室为搬迁户提供贴心服务,扎实做好搬迁后续帮扶管理工作,努力保障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加大投入力度,筑牢基础设施“防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今年计划投资357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处,目前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到88.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3.4%;建立农村通信基站36个,确保全县162个村(社区)通信信号无缝覆盖。

  加强监督管理,筑牢集体收入“防线”。2019年,争取到上级资金9310万元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各村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种养产业项目等形式,多渠道获得收入;全县5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4万元以上。同时,进一步健全村集体经济资金监管机制,严格集体资金、集体账务、集体合同、集体公章管理,确保村集体资金使用规范、安全。2020年,计划通过甘蔗互助组建立120家村民合作社,预计每村年收入超6万元;通过林地托管使8个村受益,预计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建成就业扶贫车间45个,带动35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预计全县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50%的面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2万元。

  实行建档销号,筑牢重点群体“防线”。深入开展脱贫户、摘帽村“六看六巩固”活动,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发生。对标脱贫户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就业情况、家庭情况、脱贫内生动力、扶持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对标脱贫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等指标进行全面“体检”,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已对全县2014-2015年退出户、2016年以来脱贫户、脱贫村进行全覆盖的“回头看”,并拿出过硬的措施强弱项补短板,确保脱贫成效得到巩固提升。同时,建立实行“临界户”建档销号机制,积极开发、利用脱贫户返贫预警平台对全县2014年以来1.9万多脱贫户进行监测,对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激发内生动力,筑牢群众思想“防线”。 坚持“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 创新“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扶贫济困运作模式,依靠社会各方面扶贫力量,全县创建了165家脱贫攻坚“爱心超市”,并不断完善“爱心超市”管理运营模式,拓展功能,巩固发挥“爱心超市”的扶志作用,搭建起扶贫济困、爱心传递的桥梁,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为促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抓好扶贫宣传,筑牢政策落实“防线”。深化“访贫夜话”活动,健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访贫夜话”常态机制,要求科级干部每月开展“访贫夜话”1次以上,处级干部每月开展“访贫夜话”2次以上。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县新闻网等开设脱贫攻坚“电视夜校”专栏,通过扶贫资讯、先进典型和政策宣传3个板块,定时向公众播送各类扶贫新闻资讯、脱贫先进典型和扶贫政策宣传等电视节目,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