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聚焦稳定脱贫,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全面铺开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等措施,全力推进贫困县退出指标攻坚工作。
去年,博白县围绕年度全县脱贫摘帽以及脱贫4.49万多名贫困人口、摘帽39个贫困村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A培育致富带头人
一个火龙果基地,由最初的5分地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年产量由500多公斤发展到6000多吨,销售额由5000元发展到3000余万元,至今共带领51户贫困户156人脱贫致富。
这是博白县东平镇石角村致富带头人傅俊明回乡创业后取得的成绩。
200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傅俊明回到家乡创业,在自家田里试种5分地的火龙果,当年收获500多公斤火龙果,收入5000多元。
之后,傅俊明成立东平镇新业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通过资金、种苗、有机肥技术等支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火龙果,并为附近村民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博白县探索创新“扶贫+能人”“扶贫+企业”“扶贫+环保”“扶贫+党建”四大产业扶贫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5+2”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6.80%;全县138个贫困村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共有41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138个贫困村均有3名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已经辐射带动2万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该县还安排60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项目,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奖补标准,在原定基础上分别增加50%和30%,确保家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奖补全覆盖。
B建成103家扶贫车间
江宁镇长江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刘入源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带领贫困户养羊脱贫致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在亚山镇养猪的覃萍,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建立大润制衣厂就业扶贫车间,带动本村157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46人。
博白县通过设立示范典型,推动全县扶贫车间建设,一批产业基础好、经营管理水平高、带富脱贫能力强的优质扶贫车间不断涌现。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帮助大批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找到工作,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那林镇贫困户蓝一峰夫妇在该镇珊瑚村金沛工艺厂扶贫车间上班,一个负责焊铁,一个负责彩焊,两人加起来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上班就有钱赚了,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去年已经摘掉脱贫户帽子的蓝一峰说。
去年以来,博白县大力推动扶贫车间进村组,引导贫困户把废弃的猪圈改造成加工厂、养鸡场、养鱼场,全面铺开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同时,创新推广厂房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五种就业扶贫车间模式,通过就业扶贫带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扶贫车间建设布局上,不搞一刀切,不搞全覆盖。在产业布局上,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覆盖县内主要支柱产业。”博白县人社局局长李异金说,该县注重在产业基础较好、贫困劳动力较多、带富脱贫作用发挥较好的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布局建设扶贫车间。目前,全县有103家扶贫车间,共吸纳7172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29名。
C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
“没想过自己这个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3月23日,在博白县城东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的安奥公司里,刘英一边打扫着卫生一边说。
今年54岁的刘英,早年丧偶,独自一人拉扯女儿长大。2017年,从黄凌镇而水村搬迁到城东安置点,刚搬出来时,女儿正在读高中,上了年纪的刘英也不知道如何寻找工作,只能依靠低保生活,面对未来一筹莫展。
让刘英重拾生活信心的,是进博白安奥公司工作。“我负责车间清洁工作,月收入能达到1800元左右。”刘英说,现在有了工作,女儿已经上大二了,再辛苦几年等女儿毕业工作了,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博白县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目前已在全县建设安置点9个,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住房问题的贫困户有1075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完成率达100%。
该县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在已安置95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再在全县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促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博白县目前已落实安置2000多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其中安置有意愿的极度贫困户262个、易地扶贫搬迁户147个,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109个。同时,设置村级临时公益性岗位5161个,用于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