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绣娘”动能足

  农历小年,靖西市锦绣古镇。

  哒!哒!哒!哒……绣蕴坊扶贫车间:一头,一块块三角梭形底板有序下线;一头,绣花的机器很快就织出了漂亮的图案。手工阶段,赶货的绣娘像变戏法一样,三角梭形瓣体在一双双巧手中,变成一个个精美绣球。

  在被漂亮的绣球吸引之外,新靖供电营业所所长黄成跨进车间就问:“电压稳不稳,电量足不足?”

  “绣球见证我们的爱情!”妻子王秀芬一脸幸福。2008年,她从老家山东来到靖西,便与绣球一见钟情。回老家办婚宴,她买了一批绣球答谢宾客,很受欢迎,便萌生了制作绣球的念头。但小小的绣球,她研究好多天,就是破解不了其中的“密码”。

  有一次等公交车,王秀芬见路边卖米粉的老婆婆手脚麻利地制作绣球,灵机一动,吃不惯米粉的她硬着头皮要了一碗,边吃边讨教如何制作绣球。连续10多天都来吃米粉,终于学会编线这项最难的技术,也成了米粉的“粉丝”。

  “她成了绣娘,也把我‘绣’进去了!”刘昌磊开心地笑着。起初他并不赞成妻子做绣球,觉得这小玩意玩不出大名堂。曾经,王秀芬接了一个200个绣球的单,没日没夜赶货,赚了400元,人却瘦了一圈。

  刘昌磊心疼妻子,就辞去高薪的工作,筹资10万元创办了这家主营绣球的企业。如今,订单如雪片飞来。刘昌磊创新居家就业扶贫模式,与旧州等村的绣娘签下绣球收购订单,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然而,片区的电力不给力,想让上规模的家庭扩大生产,用电高峰期,电压不稳,老是跳闸。

  “电力有保障,绣球产业前景更光明!”刘昌磊说,农网改造升级让他在老乡家园扶贫产业园区新建的厂房用电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靖西共有1500多人制作绣球,其中贫困人口约200人,年产绣球50多万个,产值近千万元。“电力十足,我们也信心十足。”刘昌磊表示,他将联合绣球制作人,让这个产业更加发扬光大,把靖西绣球抛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