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破解“三难”壮大村集体经济

  德保县党群致富共同体建设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现场。

  德保1月10日讯(通讯员陈美任文/图)2019年,德保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积极探索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途径,采取“1+1+X”模式,搭建“党群致富共同体”载体,强组织、强产业、强管理,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破解“三难”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

  大章村成立首个由“1+7”联合党委构建的“党群致富共同体”带动连片发展村集体经济。

  坚持党建引领,破解“造血”难题。构建网格化管理传导“压力”。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坚持落实县处级领导“一对一”项目工作联系制度分片督导,通过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一周一进度,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约谈,以红黑榜倒逼抓集体经济发展的责任,督促指导乡村落实发展项目和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制定“1+1+X”模式发挥组织“引力”。近年来通过积极申请上级资金1.4亿元,加大投入主导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方向,“1+1+x”模式即建设1个60KW光伏发电站+1个农业产业基地+灵活发展股份合作、物业租赁等项目。分类施策管理形成“推力”。将185个村(社区)分成“县级示范村”“基础村”“薄弱村”三类推进,年初摸底排查、分类登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搭建产业、引进企业或合作社,促使巩固基础提质升级,推动后进村向先进村看齐。

  足荣镇泗营村600亩“双高”糖料蔗党群致富共同体示范基地。

  搭建载体,创新“1125”模式,破解“零散”难题。首创“党群致富共同体”载体,以一个支部引领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收入全覆盖、推动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技能培训、资金政策和金融保险等五个方面向基地集中的“1125”模式,助推基层党组织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脐橙、山楂、桑蚕、八角低产改造、黑猪养殖等“五个十万”工程,推进全县贫困村“一村一基地”全覆盖,目前已建成139个“党群致富共同体”,打造9个连片脱贫奔康产业园,全县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园)、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29家;全县柑橘类产业面积13.29亩,桑蚕产业面积6.20万亩,山楂产业面积7.24万亩,“5+2”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4.32%。

  工人在德保县都安乡健茂生态柑橘产业园打包沃柑装车外销。

  强化管理培训,破解“能力”难题。通过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非生产性支出,清除债务,防止违规使用,增加集体收入,出台奖金、报酬补贴等激励村干部内生动力,采取“抓重点、攻难点、树样板、传经验”的办法,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强化培训促使村民向能人蜕变。组织各类种养技术人员和各乡(镇)本土种养能人,组成专家团队,深入各贫困村产业基地,进行种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贫困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科技兴农示范基地,使贫困户在基地边干边学,切实掌握种养技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造血”功能。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68期次,指导培训贫困户1365户。经过前期克难攻坚,2019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88.79万元,所有村实现4万元以上收入,28个村收入达10万元以上,占比15.1%,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在全市排名第二。

  燕峒乡燕峒村党支部烤烟生产基地正在进行烟叶分类分级交售。

  东凌镇在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党群致富共同体,员工正在进行缝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