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通过采取突出自身特色、突出调研整改、突出党建引领“三突出”的措施强力推进主题教育,着力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确保主题教育创新提效。
突出自身特色,确保“自选动作”有特色见成效。该县创新主题教育“四联四带四学”模式(乡镇党委与辖区两新党组织联合,以党委带领督学;后盾单位党支部与联系村党支部联建,以支部带动助学;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联动,以党员干部带头促学;流动党员联络站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络,以党员联络站带引共学),确保全县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实现全覆盖,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全县800多个党组织、1.2万党员参与主题教育工作。创新上党课模式,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到乡镇、部门讲党课,用老干部丰富的理论学识和工作经验,促进全县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一呼百应”政务服务平台,采用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提供服务,扩充APP和公众号版本等形式入口,全县行政许可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限压缩至半天,实现“秒批”目标,着力创建最快最优的营商服务环境。截至目前,“一呼百应”运行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996户,超过8300户市场主体根据“先照后证”登记要求取得了营业执照。招商引资内资实际到位资金18.87亿元,在河池(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上签约项目3个,签约金额达2.4亿元。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开展结对,送学助学带学,党员作榜样,开展一次志愿活动,带领广大群众为民办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难题,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66个“三清三拆”村屯整治任务,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打造“美丽罗城”乡村建设升级版,全县29个行政村获评为“市级生态村”。
突出调研整改,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县制定印发了《县委常委班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常委同志结合分工,围绕“六访六破”开展个别调研;同时,深入联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三同日”活动,宣传脱贫攻坚政策,重点解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维稳等工作难题,为民办好事实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县委常委班子参加个别调研14 人次,撰写调研报告11篇,在调研中发现问题95个,其中现场解决77个。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针对农产品滞销问题,向各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干部职工发起消费扶贫倡议书,着力解决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千亩千户”红心猕猴桃销路问题,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人人参与消费扶贫,人人支持消费扶贫、人人宣传扶贫”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通过网络预订,朋友圈互助,电商销售等形式,销售毛葡萄、红心猕猴桃近5000吨,产值100多万元。针对近期脱贫攻坚大督查发现的问题,从县直各单位抽调三分之一干部到所联系行政村开展拉网的检查整改,单位主要领导要在联系村住两个晚上,负责审核把关单位干部“表卡册”、信息数据等,确保整改到位、整改彻底。针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组织人员对18个村开展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全程督导,重点督查整顿成效,确保全县整顿工作扎实有序高效。选派51名科级领导干部到全县深度贫困村及未脱贫村担任特派员,打通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
突出党建引领,以实际成效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壮大。该县加强党建引领,注重引导全县两新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激发两新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以实际成效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壮大。龙岸镇俊宏果场党支部在发展产业助推脱贫工作上坚守初心、涵养初心、践行初心,为本地贫困群众提供家门口工作岗位,已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420人与示范区签订劳务服务协议,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果场党支部培训了大批贫困户,使他们掌握柚子栽培、采收、包装保鲜、销售等实用技术。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实行包干责任制护理果树,贫困群众每人每月除能拿到护理每株果树3元的固定底薪外,还能按产量或产值比例提成分红,增加了贫困群众收人,户均年纯收人达5万元。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发挥水果产业在脱贫攻坚上的作用,果场在原来吸纳贫困户的基础上,再吸纳了龙岸8个村的村集体经济资金共41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贫困村集体经济)”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贫困村入股入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广西天龙泉酒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强化初心使命,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千企助百村”“乡村振兴”工作,反哺社会,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公司党支部累计捐赠1亿元,成立劲牌天龙泉专项扶贫基金,其中5000万元用于罗城的扶贫项目,帮助联系贫困村发展红心猕猴桃、毛葡萄、火龙果、柑桔等扶贫产业600多亩,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800元。截至目前,全县88个非公经济党组织在县直单位及乡镇党委联合,以党委带领督学、以支部带动助学、党员送学等方式,组织两新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现全覆盖目标,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性。(吴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