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桑蚕茧丝绸产业这些方面拥有多个第一

牛!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这些方面拥有多个第一

  12月12日晚,宜州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桑蚕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记者 覃铮摄

牛!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这些方面拥有多个第一

  位于德胜镇的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一角。记者 覃铮 摄

牛!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这些方面拥有多个第一

  精美的宜州丝绸产品。记者 覃铮摄

  宜州12月14日讯(记者 覃铮 通讯员 覃嘉庆)12月13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产业发展合作高端峰会在河池市宜州区举办。来自国内国际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官员、中外企业家共200多人参加峰会,并紧扣培育河池市千亿丝绸产业集群目标,共同探讨丝绸产业发展趋势,聚力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来,全国蚕桑创新创意创造跨越发展现场会、广西现代蚕业工作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等行业会议也曾先后在宜州召开,特别是今年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会暨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现场会在宜州召开,影响较大。

  由此可见,当地的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在国内外本行业的地位非同一般。12月12日晚,宜州区委、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宜州桑蚕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宜州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种桑养蚕已有470多年历史,早在明代嘉庆年间,宜州庆远府就有种桑养蚕的记载。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广西实施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宜州也借此东风,立足优势、抢抓机遇,把桑蚕产业列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实现蚕丝产业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起至今,宜州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4年保持在全国县域第一的位置,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宜州”的发展格局。

  目前,宜州农民种桑养蚕覆盖全区16个乡镇202个村(社区),养蚕农户10万户4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1%,其中养蚕贫困户8694户,占全区贫困户的51.99%。2019年,宜州区桑园面积达37.2万亩,蚕茧产量为6.89万吨,养蚕售茧收入31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800元,养蚕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6%。

  在种桑养蚕的过程中,宜州大力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创造发明如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机具近70项,方格簇使用率100%,鲜茧缫丝加工率达70%以上,小蚕共育、方格簇营茧、鲜茧缫丝等先进技术推广和使用率居全国领先。宜州也是全国最大的蚕种、桑苗、蚕药、蚕具等蚕用物资集散市场,年交易额达2亿元以上,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蚕桑茧丝市场的风向标。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

  宜州现有以桑树、蚕沙、下茧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企业15家。拥有“刘三姐”、“南方丝巢”、“壮歌”蚕丝被、“刘三姐”桑叶茶、“谊人”桑枝食用菌等桑蚕资源品牌。2019年蚕丝被产量达22万床,产值3亿多元;收集处理蚕沙约4万吨,加工成有机肥1.8万吨,产值1800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达8500万棒,产值2.3亿元。2019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5亿多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宜州已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和“桑树(果)—桑枝(食用菌、生物碱提取、生物发电等)—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蚕沙—有机肥”“下茧(废丝)—蚕丝被”、蚕蛹—饲料(食品)产品等,产品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展销店)国内外全面开花的销售网络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链突出、副链为辅的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2019年,宜州区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合计总产值达87亿元。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条

  宜州还成立有茧丝绸企业科技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协会,建立和配套较完整的电子商务运行、网络、物流、专业市场体系,建有“AAA”级工业旅游景区1个。以广西为主宜州为交易重点覆盖全国的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中国丝绸交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茧丝“宜州指数”显现雏形,2019年蚕茧、蚕蛹、丝棉、绸缎等行业衍生品总交易额达21亿元。同时,通过茧丝市场的创新平台“丝路通”线上交易开拓国外市场,宜州茧丝绸产品已出口到意大利、巴西、日本、越南、印度及罗马尼亚等国家。仅是东方丝路丝绸公司及其广西丝利来公司2018年自营出口白厂丝就分别达2800万美元、980万美元,生丝出口排在全国同行第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茧丝绸业已成为“一带一路”中率先走出去的先锋产业。宜州将按照国家、自治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打造宜州桑蚕全产业链,建设“中国丝绸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