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守护千年文化

——“我和我的北海”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历史往往是宏大的叙事,而生活则是细微的累积。70年,我们除了倾听时代大步迈进的足音,也关注时代之下的个体。正是无数个平凡的个体构成了这个不平凡的时代,涂抹出了亮丽的时代底色。今天推出的这组系列报道讲述的就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互相之间不曾相识,毫无关联,而他们各人的生活共同交织在北海,他们参与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通过这些故事,你也许能发现一个更鲜活、更可亲的北海。

  走进合浦县城,如果不是做足了功课,你就会被它的其貌不扬所“欺骗”,柏油路、居民楼、大商圈,就连那座著名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也看似普通平常。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一座小城,竟掩藏着两千年的“文化密码”。

  是的,这座小城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了两千年。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首站来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而在记者的寻访中,对于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人自觉保护,有人主动书写,更多人心底满是骄傲……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乡文化。

  易文禧:小时候偷看别人挖古墓,长大了当古墓保护人

  初秋的阳光照着金鸡岭高低起伏的墓冢,绿树成荫,偶尔的虫鸣打破墓群的寂静。满眼望去翠绿欲滴,令人思绪穿越千年,想着汉代这里是否也如此翠绿宁静惹人醉?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期待后人揭开它的面纱。

  在揭开历史的面纱之前,人们总是对它充满好奇。就像十二三岁时的易文禧,上下学路上,总是和小伙伴一起,偷偷看着正在村里工作的考古专家挖掘古墓。

  易文禧家在合浦县廉州镇冲口社区,而金鸡岭古墓群就在冲口社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冲口村和白坟面村。古墓的抢救性挖掘正处于易文禧的孩童时期,当时的他对这些一无所知,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挖的是什么,挖来做什么……好奇心吸引着他一次次来到古墓边。这种大人们眼中的“坏行为”,却是易文禧童年记忆中的“好玩事”。

  后来,考古专家走了,挖掘过的地方又被重新填埋,乡村归于平静。易文禧还和以前一样,上学回家,两点一线,只是发现常走的路上多了一块保护牌。这并不影响易文禧和小伙伴在周边爬坡玩耍。有时候,玩着玩着,还能从土堆里拾到瓶瓶罐罐。

  50多年过去了,易文禧在土坡上无意间捡到的罐子已在几经流转中不知去向。2004年,易文禧被村民选为村干部,负责村里的民事纠纷。从此,工作之余,他就到金鸡岭汉墓保护群走走看看,看有没有可疑人出现,草坪土堆是否有异样。10多年来,不分白天黑夜,金鸡岭遍布他的足迹,他知道文物的珍贵,愿意主动承担守护责任。

  石忠:携古城头村的祝福而生,为自己是古城人自豪

  “古城头,双胞胎,一缸金,一缸银。”这是一句村里祖辈流传的俗语,在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村民石忠带着古城头村给他的美好祝福而出生,石忠是村里少有的双胞胎。

  大浪古城作为码头的考证,源于一根石柱。这根柱子是石忠做生产队长那年和工作人员一起挖出来的。一直以来,石忠固执地认为古城头给他带来了福气,所以,一见到记者,他就开心地提起“一缸金,一缸银”的传说。

  村里人确实也羡慕石忠的福气,因为他的子女都已大学毕业,并且在外地有不错的工作。石忠每天都乐呵呵的,感觉生活满足。

  苦日子也是有过的。孩子读书那几年,每年开学交学费,石忠都要四处筹措,咬牙坚持。现在苦尽甘来,石忠却把自己当年的辛苦付出归于古城头的祝福。

  2000年前,大浪可能作为合浦县治所在地,网罗天下货物。现在的古城遗址,繁华不再,有的只是河流、绿草、农舍、水牛以及庄稼人绘就的写实田园画。

  “古城墙的土更扎实,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石忠抓起一把土给记者看,他参与过古城的挖掘,知道哪是城墙,哪是护城河。记者跟随着他,靠着对藏在水里的石柱、被掩埋的城墙、干涸的护城河的点滴拼接,渐渐勾勒出一个以城墙为屏障的古城来。随着古城越来越出名,到访的游客越来越多,石忠也感到作为古城人的自豪与骄傲。

  与记者道别后,石忠沿着古城墙走回村里,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古城墙两旁的密林中。大浪古城从无人问津到全国闻名,带给了像石忠这样的普通人更多希望。

  严广云:醉心阅读和写作,以传承文化为使命

  放学的铃声刚刚响起,一个男孩便飞一样地冲出校门,向合浦县图书馆跑去。拿着新发下的借书证,站在一橱橱图书前,像面对着一盘盘精美的佳肴却不知何处下口。犹疑良久,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选定一本,一气读完……小时候跑去图书馆读书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严广云的脑海里,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阅读会成为一件自己怎么也放不下的事。“读得多了,写作也就顺其自然。”

  严广云曾经到过广东,又回到合浦,当过工人、学过技术,创过业,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做回了小时候跑去图书馆的自己。多少年来,待的地方几经流转,工作几经变化,而他始终坚持阅读与写作,笔名“廉州山人”,在当地小有名气。

  《古风·次陶元亮饮酒诗二十首》《仿杜甫六碗寮八仙歌》《时代的选择》《文昌塔下》……严广云的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几乎看不到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多是对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的哲思与寄托。

  随着阅历的渐长,严广云越发感悟到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越是文化繁荣的地方,经济发展就越好,像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自古以来文化兴盛。”

  在严广云看来,文化能带给人、带给地方以自信,能让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好,让地方充满活力,文化越自信越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严广云参与了很多关于振兴合浦历史文化的工作,编纂《广西诗词选》北海市分卷部分,呼吁弘扬苏轼、南珠等文化地标。言语间,他为珠还合浦能成为汉时的主流文化而自豪,也为传承、振兴合浦文化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