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四大举措助推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右江区把提升扶贫产业发展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认真抓细抓实,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采取“选准选好扶贫产业、扶持培育经营主体、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大举措,有效助推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了扶贫项目不精准、带贫效果不明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准选好扶贫产业。该区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选好“5+2”(水果、甘蔗、油茶、生猪、林下鸡和优质稻、八角)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并在做好巩固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判市场,紧扣消费者需求,将扶贫产业向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柑橘、葡萄、火龙果和麻鸭、渔业等方面拓展,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富硒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不断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区芒果栽培发展到38.85万亩、年产量17.8万吨;糖料蔗种植发展到25万亩、年产量61万吨;油茶种植发展到24.1万亩、年产量1.2万吨;八角种植发展到20.85万亩、年产量0.85万吨;优质稻种植面积10.8万亩、年产量3.9万吨;生猪年饲养量43.5万头;肉鸡年饲养量1000多万羽;麻鸭年饲养量300多万羽,蔬菜等其他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扶贫产业覆盖率由2017年的60%提升到97.5%,提升37.5个百分点。

  扶持培育经营主体。该区从政策、资金、土地和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培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吸收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模式参与脱贫攻坚,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将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发展扶贫产业的生力军,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充分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8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26家),家庭农村59家,种植大户145户,养殖大户186户,建成扶贫车间12家,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148名,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7000余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增收。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该区立足产业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员一对一联系扶贫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深入田间地头、畜禽棚舍实地调研,通过遍访农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等产业进行“把脉”,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紧抓扶贫产业生产关键时节,发挥“三农”政策“宣传员、农科技术“推广员”、播种质量“监督员”、田间管理“指导员”、生产过程“协调员”五大角色,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2017年以来,该区共协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3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3项,为产业发展想办法、出点子300余条,深入村屯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班260期,培训1.56万人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8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出版科技板报100余期,播放科技录像100余场,开展产业科技咨询服务168场,解答群众问题咨询5万余人次。技术指导服务对于提升扶贫产业的科技含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该区从优化发展环境着手,在建立政府扶持资金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扶贫产业发展能力和增强带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生产购销行为,正确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立足长远,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意识,更新观念,树立“双赢”的互惠互利、共同致富的价值取向,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企业+行政村+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订单带动、保底收益、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模式,推动合作方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共同分享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双赢”,对于调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升产业质量和促农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韦进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