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

  变换的是风雨 不变的是坚守

  ——写在柳城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之际

  示范基地引领致富 (彭宁进 摄)

  宜居乡村风景如画 (彭宁进 摄)

  “双高”基地机械化。

  近日,广西表彰了26个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城区)、进步县(城区)”,柳城位列其中,被评为“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农产品主产区类),获得自治区给予的3000万元及200亩土地指标奖励。

  这已不是柳城第一次获此殊荣,在2005年、2006年、2007年,柳城连续三年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春去秋来,变换的是风雨,不变的是柳城人的勤奋与坚守。这份荣誉的获得凝聚着全县上下干创事业的热情和努力。

  A干出农业特色的新天地

  柳城县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工程”和 “一个行动计划”要求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实施质量兴农工程,做好现代特色农业文章,挖掘农业特色品牌,以现代科技推广、“三农”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产业链条延展为重点,建设升级一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动柳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柳城县2018年实现农林渔牧业增加值48.87亿元,增长5.9%,创建“禅韵丝缘”“侨城桔缘”“伏虎茗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区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587家和102家,发展速度和数量均居全区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广西前列,大型甘蔗种植、收获机械拥有量居全市首位。2017/2018年榨季原料蔗总量达222.25万吨,连续两年领跑全市,名列全区前茅。伏虎牌伏虎金毫红茶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B干出工业转型的新图景

  柳城县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激发园区经济发展活力,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方向,重点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依托四大工业园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和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精心打造精细化工、木业加工等具有柳城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的核心产业;聚焦企业关心关注的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物流等关键点,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柳城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2亿元,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整体提升,荣获柳州市园区发展奖三等奖,入驻企业达80家。柳城工业区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和广西产城互动示范园区之一。

  C干出第三产业的新繁荣

  柳城县依托县域道路通达性和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布局布点“田园综合体”建设,高起点规划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美丽小村庄,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以鸡公山为核心的配套性专业物流基地,发展信息化产业,加快电商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达54.64亿元,县城商贸吃住娱乐购多功能业态组合繁荣发展。全县有休闲旅游点37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全年接待游客达282.64万人次。电子商务2018年交易额达6.4亿元,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通过市级验收。

  D干出城乡发展的新姿态

  柳城县坚持“一江两岸、东扩西移”建设思路,重点推动“中心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构建“1+6+12+N”模式,统筹县城东区、河西园区、知青城建设,科学规划和拓展县城外环路布局,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实体经济和公共服务聚集人气,构建大县城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工农商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等关系,大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持续推进“四化塑城”,加快旧城改造和沿江地块开发,打造文明、整洁、靓丽、生态的魅力县城。

  柳城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4%,启动城区主要道路“白改黑”,攻坚县城东新区开发,城东大厦、中医院大楼已竣工,城东中学、体育公园已开工建设,融资37亿元开发凤山特色小镇,打造“百里柳江第一镇”,获评柳州首批特色城镇,沙埔百镇示范建设通过自治区验收,柳城成功创建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自治区生态县,6个村屯分别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村屯”“美丽乡村示范村”“乡土特色示范村”。

  E干出生态环境的高颜值

  柳城县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环境共治体系,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战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强化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全县投资2.56亿元实施河流治理、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以上水质标准,森林覆盖率遥感监测结果达51.3%。

  通讯员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