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货“飞”出山沟沟——忻城县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扫描

  目前,忻城县电商扶贫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群众8000余人次,其中返乡农民工500人次、贫困村民2000余人次,农民电商队伍达2000多人次。2018年,全县农特产品上线销售额达1.1168亿元,电商交易额约4.3亿元,2.1万人依靠电商、参与电商实现增收脱贫。

  “自忻城糯玉米棒上市以来,我们店每天都有网络订单,最多的一天发货5000多斤。”近日,忻城县电商企业东篱茶德堂负责人覃露丹一边查看订单一边告诉笔者,仅一个月时间,该店就销往全国各地3万多斤糯玉米棒,收入15万元,帮助100多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这是忻城县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忻城县按照“政府推动、平台搭建、培训服务、品牌带动、全民参与”的思路,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契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网销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据初步统计,今年1-6月,全县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2299万元。

  搭建电商平台 让土货“飞”出去

  忻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几何时,藏在山里的土特产,常常因为卖不出去而烂掉。现如今,许多农户做起了电商,让互联网带着特产“飞”向全国各地。

  大塘镇电商服务站合伙人吴启彰在镇上开设了网店,通过淘宝直营店、微商、拼多多及直播的形式销售土特产。据他透露,自网店创办以来,平均每日收到网络订单70多单,日销售额达1000多元,政府搭建的电商服务站真正发挥了效益。

  忻城县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智慧乡村”对接合作,整合县内合作社、邮政、供销、物流等企业,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改造提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解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这一瓶颈。目前,全县建成两个县级物流中心、一个菜鸟物流中心、一个一体化电商孵化园、一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1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90个电商服务点(其中45个属于贫困村)、130个电商及“智慧乡村”服务站,站点覆盖全县12乡镇130个行政村。

  有了电商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在“智慧乡村”发布蔬菜、瓜果、手工品信息,与一些网点、超市、饭店直接建立销售联系,把当地生产的百香果、土制红糖、土鸡、糯玉米等土特产卖出去,实现增收致富。

  强化技能培训 让农民变“商人”

  在推进电商扶贫过程中,针对群众观念落后、方法及技能缺乏等问题,忻城县通过“培训+实操+跟踪指导+孵化”的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干部、企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村民等。截至目前,该县电商扶贫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群众8000余人次,其中管理型人才2000人次、实践型人才3000人次、返乡农民工500人次、贫困村民2000余人次。

  蓝月伸是红渡镇六纳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自从2017年加盟成为村级电商网点经营者后,她积极参加各种电商培训,尽心尽责为本村及周边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如话费代充、新农合代缴、快递代收发等,主动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今年,她以蚕茧销售为主,帮助村民销售蚕茧5000多斤,交易额约10万元,带动22户贫困户参与。

  在忻城,像蓝月伸一样从事电商的群众还有很多。忻城农民电商队伍由2016年的几个人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人,许多农民变成了“商人”。如今,“放下锄头,拿起鼠标”成为很多忻城农民的致富新选择。

  树立品牌意识 让收入有提高

  “前几年,每斤鲜糯玉米棒销售价格只有2~3元。现在,忻城很多服务站点开通电商平台销售,每斤鲜糯玉米棒价格达5~6元,价格翻了一番,收入也多了一倍。”城关镇板河村贫困户樊大姐笑着说,去年她家种了3亩糯玉米,收入3万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忻城糯玉米是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至今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近几年来,在忻城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忻城糯玉米品牌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忻玉”“大石山”牌忻城糯玉米均获得农业精品、养生产品、放心粮油、“广西著名商标”等殊荣。除了忻城糯玉米,忻城的蚕丝被、百香果、古法红糖等农产品品牌越叫越响。这些土特产通过网络销售,价格得到明显提升,农户收入大大提高。2018年,全县农特产品上线销售额达1.1168亿元,整个电商交易额约4.3亿元,2.1万人依靠电商、参与电商实现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