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为侗乡“坚货”代言 ——“脱贫攻坚·网媒助力”主题活动走进三江县记 网媒扶贫小队成员合影
柳州北部与黔东南比邻的连片侗寨,位于如诗如画的三江侗族自治县。
这里侗寨依山而建,寨边梯田层层,寨尾古树参天,不仅有民族风情浓郁的鼓楼、吊脚楼,还聚集着能歌善舞的侗家儿女。他们在一座座如虹飞架的风雨桥上唱着奋斗的歌谣,也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低谷中与贫困作斗争。但部分乡镇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农产品有产量无销量等因素,让贫困的帽子迟迟摘不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的今天,如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转变乡村传统种养观念,让“沉睡”的资源变成致富的资产?
7月29日至3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组织的“脱贫攻坚·网媒助力”主题活动将网络扶贫的步伐延伸到了三江县,这是继今年5月第一期融水苗寨之行后,“网媒助力”再启程。全市知名媒体大咖、网络大V、网络红人所组成的网媒扶贫小队,用镜头定格三江县的“名特优”产业,用笔尖记录下贫困发生的痛点、难点,用媒体的力量帮助扶贫产品走出大山,帮助贫困乡镇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盛夏的三江四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道,网媒扶贫小队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先后走访了三江县高基瑶族乡、同乐苗族乡以及和平乡。实地采访了高基乡弓江村的300亩罗汉果基地,了解了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文化扶贫的思维创新培育的瑶族农民画产业;体验了同乐乡拥有百年历史的山野葡萄产业、高山茶叶和打油茶文化;领略了和平乡竹荪采摘、竹鼠养殖、红薯种植的“一竹两鼠(薯)”模式。一路上,网媒扶贫小队利用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微博、微信、电商带货、拍摄抖音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介绍三江县“名特优”产品,提升了三江县扶贫产业、好政策的知名度。
“农产品流通渠道还有哪些阻碍?”“产品的口碑有没有打出来?”……每到一个乡镇,网媒扶贫小队都与乡镇代表、驻村书记举行座谈,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前乡村脱贫工作遇到的困难、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大家充分进行头脑风暴,梳理乡村扶贫产品流通渠道,引线穿针,连接起“网媒+村屯+产品”定点合作的桥梁。
“村民天生就会种植,不愁种不出好产品,但缺少的是市场化思维,不会将好产品卖出去,缺少品牌,这是目前村里发展的痛点。”在“十三五”时期的深度贫困村同乐乡归亚村,第一书记雷海州感触很深。他坦言,通过引入好产业,一些乡镇农产品产量虽然提升了,但仅停留在初级产品上,由于交通不便、物流不发达等因素,产品销量迟迟上不去。再加上地域偏僻、思想观念落后,导致绝大多数贫困乡村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缺少品牌口碑、缺少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缺少牵头企业包装,这些现实的因素制约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脚步。“此次网媒扶贫行,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组织优势,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资源和方向,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有效产业链,让我们的扶贫工作有了方向,有了底气。”雷海州说。
记者手札: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此次网媒扶贫小队的一员,记者实地感受到精准扶贫的关键不在于“输血”而在于“造血”。“网媒+扶贫”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媒体大咖的影响力、号召力等优势,将乡村、政府、社会、个人等资源脉络相串联,将精准传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相融通。
事实上,在网媒扶贫小队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传播下,各乡镇扶贫产业在产品的知名度、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同乐乡归东村就与柳州日报1号老店进行合作对接,将特色山野葡萄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打开了市场;网媒扶贫小队里的微博达人、抖音红人通过为特色产品“代言”产生粉丝效应,让三江竹荪、灵芝、红薯粉、高山饼饼茶等“坚货”一传十、十传百,打开了扶贫产品的销路。除此之外,在融媒体时代浪潮下,“网媒+扶贫”模式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为媒体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