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阳光和煦。在武宣县二塘镇石耈村甘蔗种植基地里,农用车来回奔忙,蔗农忙着耕地施肥,蔗苗钻出地面拔节生长。
站在“双高”糖料蔗基地地头,蔗农张丽青的心里特别踏实——她已经跟村民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合同。“今年冬榨季,收购价是520元/吨,甘蔗进厂后30天内,蔗款就到账了。”张丽青说,订单合同让她不再担心没有糖厂收蔗,也不用操心蔗款被拖欠。
作为自治区糖料蔗“订单农业”先行试点县之一,武宣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广订单合同,不断增强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糖业“二次创业”步伐。
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该县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将32.5万亩糖料蔗订单签订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明确工作要求及完成时限,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有序推进全县糖料蔗订单签订工作。该县还通过召开各级动员大会、专题座谈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订单农业的政策、目的和意义,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支持“订单农业”模式。
合同条款是否合理?签订模式是否适合?该县组织县、乡、村三级代表召开研讨会,充分听取村民代表、制糖企业的想法意见,充分尊重蔗农和糖企的自主权。大家统一意见:合同条款制定以“收购价格、蔗款兑现、扶持政策、收购年限”四大要素为重点,签订模式以“村民合作社签订为主、种植大户和种植公司签订为辅”的模式运作。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提醒各方,合同应该“宜简则简”,签订模式应该“适用为上”。
最终,该县“订单农业”合同签订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种蔗散户联名与村民合作社签订合同,村民合作社再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二是种蔗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直接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三是种植公司或种植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
“糖企与合作社签订模式,是涉及面最广也是重点推行的模式。”武宣县糖业发展局有关人员介绍,这种模式兼顾广大种蔗散户的利益,又能实现合作社与糖企合作的“双赢”,因而推动顺利。
“原料蔗是制糖企业的命脉,蔗区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农副业部经理罗家立说,“订单农业”不仅保障了蔗料来源,让企业生产心中有数,还能让企业和蔗农建立起良好关系,增强企业大胆扶持农业的信心。
“订单一签,价格稳,民心定。糖厂还将甘蔗种、砍、运授权给我们,同时给予扶持扶助,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我们拥护这项改革。”石耈村村民合作社社长赵怀科说。
据了解,武宣县农业人口39万人,是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县。自2015年以来,该县强力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高产高糖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提高,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100%,现有糖料蔗种植面积32.5万亩,2018/2019年榨季产糖料蔗170万吨。目前,县内两家制糖企业与113个村民合作社、131位种植大户、1个种植公司、2.4万名蔗农分别签订了合同,全县已全部完成糖料蔗订单签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