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见闻

联建联养联种 增产增效增收

  大化瑶族自治县探索打造“联建联养联种”产业扶贫新样板,在千山万弄里建起了345个扶贫车间,推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促进贫困群众及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乡村组织联引,产业扶贫扎实有效开展

  “村里适合发展哪些产业?如何布局?如何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问题?由乡村党组织研究决定。”雅龙乡温和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善来说。

  温和村是探索联建联养模式较早的村之一。在土地少、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状况下,该村通过乡村党组织穿针引线,利用扶贫产业奖补资金、社会资金等在弄仍屯建设肉牛联养扶贫车间,采取“先养后付”的方式从富牛集团引进架子牛50头,并达成保价回购协议,推动肉牛产业落地生根。

  大化通过乡村组织协调,采取统一进种苗、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喂养、统一销售模式,有效解决群众养殖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技术等长期以来制约扶贫产业发展的问题。

  同时,该县建立了考评、激励保障机制。对村干部和管理员在“联建联养联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带来的成效进行评分量化,将考评结果与激励挂钩,激发基层干部工作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产业扶贫扎实有效开展。

  多户合作联建,扶贫车间遍地开花

  3月初,七百弄乡弄雄村弄肥屯村民蓝云联合10户贫困户自主联合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七百弄鸡3100羽开展联养。4月初,同屯村民蒙建英也建设七百弄鸡养殖扶贫车间,计划养殖七百弄鸡5000羽。

  大化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对建设七百弄鸡扶贫车间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200元奖补,对养殖七百弄鸡的贫困户给予每只补助30元。为确保七百弄鸡种苗的正常供应,县政府投资180万元,在该屯建设月孵化能力2万羽以上的繁育场,这是该县建设的第4个七百弄鸡繁育场。“县里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效果明显。”七百弄乡乡长韦勇臻说,“村民建设扶贫车间热情高涨。”

  该县突出群众主体,建立合作机制。在促进村民联合共建的同时,各乡镇负责资金资源整合,确保扶贫车间投入;包村乡镇领导和工作队员、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联动共建,协同推进。

  根据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覆盖的需要,该县确定各类扶贫车间的建设规模,如七百弄鸡养殖扶贫车间规模为年饲养3000羽以上,鸽子扶贫车间养殖规模为500对以上……同时以村或自然屯为单位,每个扶贫车间组织10户以上贫困户参与。

  该县引导每个深度贫困村建设联建联养或联种扶贫车间3个、一般贫困村建设2个、非贫困村建设1个。全县计划建设联建联养联种扶贫车间457个,目前已开工建设345个,呈现扶贫车间建设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轮值共管效益共享,农民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该县以“1个固定管理员+每日1户或2户农户轮流出工”的方式联养联种,若群众不能出工出力,可委托他人或每日出资60元请人代替其出工出力,将有限劳动力释放出来,节省了劳力成本。

  “我没钱,用奖补资金抵消,也入股了。”温和村村民蓝飞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股东。他只要按照值日表,每月到扶贫车间喂牛1-2天,就能参加分红。其余时间,可以一边在家安心照看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一边打零工创收。

  “不能参加轮值的贫困户也能入股。”扶贫车间管理员蓝锋举例说,在外务工的贫困户韦爱英,通过付工钱委托代养,也可以参加分红。

  覃善来估算,温和村养殖的50头牛犊在今年中秋节前后可出栏,由富雅公司按协议保价回收,入股的每户农户及村集体都可领到分红8000多元。另外,该村实施“粮改饲”项目,改种玉米和牧草,不仅可以喂牛,1亩土地的年收益还从原来的700元提高到1750元。

  贡川乡清波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建光介绍,该村去年11月联建联养七百弄鸡5000余羽,目前已销售1500余羽。全部出栏后,预计营业额40多万元,加上政府每只鸡补助30元,贫困户每户可增收7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