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首创“党群致富共同体” 助推产业脱贫

  走进广西德保县马隘镇隆华村猫豆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为猫豆苗搭架,150亩的猫豆长势喜人。隆华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大部分土地属于石漠化山地,今年以来,隆华村“两委”主动作为,召集支部党员进村入户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猫豆产业。

  “猫豆属于短平快产业,适应能力强好护理,现在有公司给了我们每斤2.5元的最低收购价,今年我们150亩的猫豆计划收入35万元,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都能获得分红。”隆华村第一书记钟东璞介绍道。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今年以来,德保县以全域党建理念为指导,创设“党群致富共同体”新模式,助推基层党组织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将党员聚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形成“建一个共同体,兴一项产业,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实现“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三赢”目标。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党群致富共同体”按每个村“建设1个产业基地、结对1个党支部、引进或创办1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1批致富带头人、带动1方贫困户”等五个1为内容,以“党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群众”为发展模式发展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党组织包括联合党委、联合党支部、党(总)支部、党小组等,党支部以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依托聚集党员,统一研究并确定方向,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采购销售,统一资金物资调剂,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上。

  今年第一季度,德保县龙光乡“党群致富共同体”覆盖全乡19个行政村148个自然屯,还建立产业党小组80个。19个村通过甘蔗、桑蚕、养鱼、百香果、机耕服务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100%有收入,总收入达到了8.67万元;足荣镇全镇已建立7个“党群致富共同体”产业基地,其中百农村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 14万元,孟棉村集体经济收入12.6万元,全镇实现了一村一基地的发展目标。

  截止4月28日,德保县12个乡镇已成立“党群致富共同体”50个,到今年底全县将实现创设“党群致富共同体”101个,初步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钱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党群致富共同体”突出党员带头作用,推行公开承诺制,设立帮扶示范岗,划分帮扶责任区,通过机制体制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通过开展“云山夜校”“党旗领航+”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带头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发挥党组织“双培双带”作用,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截至今年4月,德保县经过自治区级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共267名,已带动1335户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德保县足荣镇义备村党支书韦传弟原本种有脐橙10亩,红心蜜柚10亩,年收入约10万元,是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今年3月,韦传弟到区里参加培训。回来以后,他便成立了鑫满坡合作社,根据义备村林多且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优势,带着村民发展竹鼠养殖、清水养鱼,生态养猪等产业,目前,各项产业发展良好,吸引了很多的村民参与。

  “这一次培训扩宽了我的思路,通过学习,我对村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更加有信心了。”韦传弟说道。

  今年3月,德保县组织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共94人到南宁师范大学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科学种养技术。目前,在全县50个“党群致富共同体”中加盟党员共有450名。

  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党群致富共同体”利用金融部门支农资金、产业到户政府扶持资金、粤桂扶贫协作资金和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发展产业基地,以土地、资金入股承包经营、托管经营等模式把贫困户纳入基地发展产业中来,按规模和效益进行收益分配。

  德保县龙光乡徊林村贫困户黄正造加入村里的“党群致富共同体”,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今年以来他参与种植14亩甘蔗,在基地劳务、流转土地分红获益等收入4万多元,旧房换了新房,全家喜笑颜开。龙光乡“党群致富共同体”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户,每个村的产业基地带动覆盖率均超过20%,全乡参与种桑养蚕、甘蔗种植等产业的贫困户达到了200多户。

  “目前,正是我们春季蚕摘茧的时候,我们基地每天雇佣超过10个农户帮助我们基地摘茧,大部分是以贫困户为主,每人每天能有80元的收入。”马隘镇叫查桑蚕产业示范园负责人许宜冠介绍说。

  德保县马隘镇叫查桑蚕产业示范园采用流传土地的方式种植桑叶1000亩,建设标准化蚕房1万平方米,由致富带头人许宜冠牵头创办的派坡合作社规范经营,9个村集体经济参与合作,捆绑贫困户270户,极大带动了桑蚕产业的发展。

  在德保,“党群致富共同体”还积极推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扶持贫困户获得发展产业补助等政策性收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合作,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品加工、销售,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林牧副渔产业收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贫困人口脱贫。(庞革平、陈仁宝、 杨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