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讯(记者/韦鹏雁通讯员/凌吉荣)4月中旬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的香菇开始上市。该产业园是巴马整合资金近400万元,采取“政府筹资建棚、公司提供技术及产品回收服务、农户认领或委托合作社经营获得收益”模式建设,使安置点170多搬迁户每户有一个食用菌大棚,每个大棚年可实现纯利1.2万元左右。
黄晖去年从东山乡文钱村搬到安置点,现在是产业园重点培育的技术骨干,他每天都跟县里派来的专家苦学技术。4月20日,他告诉记者:“香菇种植技术基本掌握了,下半年再学一期黑木耳种植,就能出师自己干了。”凤凰乡人大主席黄晓光说,要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在安置点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培养出一批新型农民。
巴马在脱贫攻坚中提前谋划,将扶贫产业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依托生态优势和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提升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培育乡村人才,利用东西部协作做好产销对接,在发展好扶贫产业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2019年巴马要整县脱贫摘帽,年内要完成5158户2.23万人脱贫,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巴马通过充分调研,确定利用产业奖补资金,重点发展食用菌和“小谷鸡”两大产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点的537户预脱贫户,每户利用产业奖补资金9000元,发展一个食用菌大棚;在每个乡镇建设2-3个“小谷鸡”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利用产业奖补资金4500元,每户每年养殖2批共600只“小谷鸡”,目前已经覆盖了3300余户。巴马脱贫攻坚指挥部产业组组长黄尚明说:“我们通过产业园、扶贫车间等形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实现了贫困户特色产业全覆盖。”
“有农林投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并实施保底分红、保价回收,大家心里有底,养鸡热情高涨。”燕洞镇龙田村党支部书记杨顺良说。群众的底气来自国有龙头企业的撑腰。针对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巴马在发展食用菌和“小谷鸡”产业中,由巴马国际旅游区投资发展集团旗下的农林投资公司负责技术服务和保价回收,并确保8%的保底分红,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对贫困户引进的菌棒,公司执行“坏一棒换一棒”制度,确保百分之百出菇;县财政出资,为投放的每只“小谷鸡”购买保险,降低产业风险。
在凤凰食用菌产业园,农林投公司的专职技术员邢雁飞最受群众欢迎,他要在产业园常住1年,对贫困户包教包会。巴马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搞政府大包大揽,每个种养基地的土地流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在参与种养的贫困户中选拔不低于20%的户数,由基地或合作社进行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振兴乡村人才。培训合格后,采取政府补贴和贫困户参与建造的联动方式,形成订单农业,激励更多贫困户自主发展。
产业扶贫,产销对接是关键。据统计,巴马食用菌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600万棒的规模,规划建设的27个“小谷鸡”基地已投产10个,年出栏量超过100万羽。巴马抓住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池市的机遇,建设“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与深圳市场对接,让巴马特色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2018年,深圳“巴马之窗”开业,汇集服务、招商、展览、销售和扶贫五大主体功能,成为巴马扶贫产业产品直接面向高端市场的重要渠道。巴马农林投公司董事长覃宁说:“我们正在按供港标准,建设屠宰及冷链物流体系,为巴马的产品开拓稳定的市场。”
据介绍,巴马将在产业发展成熟后,将政府投资建设的食用菌棚、鸡舍等划拨给村集体管理。县委副书记覃家旺说:“届时乡村产业发展有载体,农民素质技能得到提升,产品有市场,现有的扶贫产业将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