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纪事

 

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 
———广西北流市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纪事(上) 
庞革平 冯飞勇 

  近日,广西公示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名单,北流市榜上有名。
  近年来,北流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做强做大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至2003年连续3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04年生产总值实现1994年撤县设市以来最快增速,农业总产值增长24.01%,增幅排玉林市首位,工业总产值增长22.5%,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7%。
  北流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的出色表现,给各县(市、区)留下了众多思考。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努力打造“玉贵走廊”核心区
  2003年6月,北流市迎来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广西区党委、政府提出,玉林、贵港两市要把324国道沿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走廊。从此,“玉贵走廊”经济带成为桂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平台。
  北流市委、市政府认为,一国一地的经济发展都是区域内局部的率先崛起,以局部的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积极打造“玉贵走廊”核心地段,抢占发展县域经济的制高点。他们将全市经济基础最好、综合发展条件最优、位于城区周围的8个镇纳入了“玉贵走廊”经济带建设,并精心做好发展规划。
  北流市打造“玉贵走廊”核心地段,是放在大区域合作的背景下考虑的。为了充分利用从粤港澳经济圈过渡到西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北流市提出抢先融入泛珠三角核心区域,努力从交通、产业、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与广东全面对接,开展与粤港澳地区主要经济部门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努力把“玉贵走廊”北流段建设成为接受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去年,全市共接纳东部产业转移项目93个,合同总投资19.8亿元。
  为了吸引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应,北流市创新招商方式,按照“分计产值、分享利税”的办法,实行“市内无乡镇界”的经济政策,使各乡镇引进的企业均可在“玉贵走廊”区域内的工业园区落户。而引进企业算作各乡镇发展经济的项目,税收纳入主引乡镇。这样,既充分调动各乡镇的积极性,又吸引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从而优化了“玉贵走廊”北流地段内的资源配置。北流市日用陶瓷出口生产园区是广西重点项目,到2004年底,园区已签订合同项目24个,开工建设20个,建成投产6个,累计完成投资3.32亿元,投产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700万元,利税910万元。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面拉动经济增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流市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十分平稳,后劲十足。深入了解得知,原来该市的经济发展是由“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带动的。
  近年来,北流市精心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在促进投资上,他们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把大招商、招大商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另一方面则是千方百计引导、启动民间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去年,全市新上、续建或技改项目多达293个,总投资达48.01亿元;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1.24%。今年1至4月,全市新上、续建、技改项目89个,总投资32.62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新开工12个,续建28个。投资对北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6%,拉动经济增长12.8个百分点。
  在大力启动投资的同时,北流市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北流市在经营城市中,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对各类城市资产进行市场运作,筹措了大量建设资金。近年来,一批专业市场、大型商贸城、超市和一批中高档饭店和旅馆在城区,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如今,北流城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8万人,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建设还推动了房地产业和商贸业的发展。目前,北流城区已开发了永丰、永顺、桂科塘和龙颈新区,吸引大批城乡居民购房;富达、银塘、南苑、三和园和金枝园等住宅小区正在建设中。此外,他们还在农村启动了30个农民自然新村和住宅改革试点工作,使全市房地产业持续升温。
  北流经济的发展,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近两年来,通过开展争创“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市”活动,加快了北流海关监管区及三环海关监管点的建设,积极为出口企业申报建设电子网络,积极为企业争取“广交会”摊位,积极帮助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和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并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全力做好重点出口企业技改贴息工作。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日用陶瓷、皮革制品、罐头食品、林产化工、家具、玩具等10多类出口产品,出口企业达61家,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外贸出口额为9720万美元,成为广西出口量最多的县(市)。
  挺起县域经济脊梁,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强优企业是一个县(市)财政税收的强力支持。基于这一认识,北流市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强优企业和支柱产业。
  他们制订了强优工业企业奖励办法,建立了市领导与重点骨干企业的联系制度,并不断加大力度扶持支柱产业。凡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年上交税金在100万元或新上项目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都落实一名市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帮助企业协调生产经营中的关系,支持和帮助企业加快发展,为企业排忧解难。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8家,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已达36家。其中,三环集团销售收入5.6亿元,上缴税金6200万元,成为全国日用陶瓷产量、销量和出口量最大的一家企业。日用陶瓷产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市的54家日用陶瓷企业的工业产值达1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实现利税1.13亿元。
  在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北流市又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近年来,该市又形成了其他四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一是水泥产业,共有水泥企业21家,工业产值3.2亿元,实现税金2163万元;二是制药产业,全市有制药企业26家;三是皮革毛织产业,全市共有皮件加工和毛织企业106家,安排就业1.2万人;四是建筑产业,全市有四级以上资质的企业17家,产值11.4亿元。经济支柱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北流经济的快速增长。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17日 第二版) 

 

城乡并举 民营兴起 
———北流市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纪事(下)
 
庞革平 冯飞勇 

  发展县域经济,不但要从大处着眼,抓好“三化”建设;还要从微观着手,找准突破口,走对路子。广西北流市从微观入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寻找发展突破口方面,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例子。
  夯实乡镇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长期以来,乡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所在。北流市领导认为,省域经济强,往往强在县域;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强在乡镇。因此,要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一手抓城区,一手抓乡镇,走以城带乡、城乡并举、统筹发展的路子。去年,在北流的23个乡镇中,财政收入超500万元的有12个,超1000万元的有5个,超5000万元的有1个,占玉林市超1000万元乡镇的1/3。
  在玉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流市十分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他们投入近10亿元资金,改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了纵贯全市南北、直通广东重要港口水东港的北宝二级路,使之成为大西南地区又一便捷的出海通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现代交通网络。此外,还实现了镇镇通硬化道路、村村通四级公路和村村通电话,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
  北流市大力支持乡镇发展工业园区。近几年来,他们在基层乡镇分别建设了民安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独木岗工业区和田心工业区,还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小区。去年,这些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累计完成投资10.87亿元,进园企业183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0亿多元。
  在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北流市十分注重机关效能建设。全市普遍实行机关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市直机关与企业挂钩服务制度,并在纪检监察部门设立投诉举报机构,查处阻碍经济发展的违纪行为,从而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了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他们还实行乡镇发展风险责任制。对各项经济指标,乡镇领导要进行风险抵押,对财税则实行超收分成和重奖。
  此外,他们还大力培训农村劳动力,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22.6万人,务工总收入达13.6亿元。
  “内源性”与“外源性”结合,民营经济领跑县域经济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北流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民营化。北流市委书记黄海昆和市长庞标益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外源性”民营经济,就无法培育自己的优势企业,也难于培养自己的企业家队伍,如果外来企业撤走,就会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要防止经济“拉美化现象”,必须在发展“外源性”民营经济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内源性”民营经济。基于这样的认识,北流的民营经济走上了“内源性”与“外源性”相结合的路子。
  北流市民间资源丰富。据统计,2004年,全市居民储蓄存款约50亿元,居广西各县(市)前茅。另据估算,还有5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游离在市外。为了充分利用“民资、民力、民智”来发展县域经济,北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开放所有投资领域,尤其鼓励民间资本收购政府投资建成经营并有收益的公路、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支持重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引导民营资本及时跟进国有、集体企业退出的领域。他们先后支持了三环集团、老田集团、仲礼瓷业和铭超瓷业及嘉裕电子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参与改革,从而在陶瓷、水泥、制药、毛纺织、皮革、电子、水果加工等主要产业上基本实现了民营化。
  在各种有利条件的吸引下,大批在外创业的本地企业家回到家乡投资。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真贵瓷业公司的老板说,他们原打算在外地办厂,由于市镇两级领导“三顾茅庐”,终于使他们下决心回家乡办厂。
  在积极发展“内源性”民营经济的同时,北流不断扩大开放,千方百计加快“外源性”民营经济发展。为了引进大项目,他们先后兴办了3个市级工业区和10个镇级工业小区,并采取“以诚招商”、“以商引商”、“挂职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实行全方位的包办式服务。由于投资软硬环境良好,嘉裕电子集团、意大利Tognana公司和安徽海螺集团的项目相继落户北流。
  现在,北流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已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8.6%,其中纳税超5000万元的企业两家,超3000万元的3家,全市财政收入的88%来自民营经济。由本地企业和外地资本互动发展的民营经济,成为北流发展的持久动力。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激活经济发展潜力
  财政与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了,财政得以壮大;财力增强了,经济得以促进。北流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大力抓好财政经营,使财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北流出台了《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发展暂行办法》,全面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这个措施的出台,使3个市属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了总投资15亿元的海螺水泥项目落户北流,确保了工业大会战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两年来,他们还安排了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三环集团、仲礼瓷业、六瓷、七瓷等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
  为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北流市每年还从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按照相关的激励机制奖励招商引资和工业大会战有功人员以及完成经济发展责任制的人员。为了盘活存量资产,他们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通过公开挂牌、拍卖、招标等方式,促进土地资源资本化,多渠道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北流市还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04年,他们累计投入资金35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农业标准建设等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做好财政经营这篇文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18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