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县]大侨务促进大发展

  5月14日,记者来到广西著名侨乡容县采访,在侨乡经济开发区内,看见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厂房拔地而起,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各种规格的高中密度板、皮卡纸、针织品、机械配件、日用陶瓷、环保节能热水器等产品正通过检测包装,待运国内外市场。容县县委书记张福文、县长杨家庆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一可喜现象的出现,是容县抓好大侨务,促进大发展的结果。”容县是广西第一侨乡,全县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约7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容县县委、县政府立足侨乡优势,全力做好“侨”字文章,促进了侨乡经济发展。2004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34.88亿元,增长14.1%。近日,广西公布的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名单,容县榜上有名。
  党政重视 温暖侨心
  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每年均召开侨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抓好大侨务,促进侨乡经济大发展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主动走出去,多次率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访问各国容县籍侨领,会见当地知名人士,宣传容县、推介侨乡,吸引华侨回乡观光旅游,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资建设家乡的热情。2004年11月6日至8日,该县成功举办了2004年容县沙田柚节,海内外各界人士1420多人参加,期间签约项目20个,签约金额11.34亿元。
  该县还积极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清退华侨私房455户,面积26万平方米,经济补偿款851万元。同时无偿划拨土地、宅基地1500多平方米用于接收安置归侨、侨眷,切实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深得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县内归侨、侨眷和侨属的称颂。
  项目合作 广纳侨资
  容县在发展侨属企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行动也先人一步,早在1986年1月,广西第一家侨属企业———容县华隆电子公司成立。近年来,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启动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该县更加重视对侨力资源的挖掘,大力发展侨属企业。
  2004年4月6日,容县在广西率先成立了县级侨商会,吸纳华侨投资和利用华侨关系吸纳外资,为侨属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该县有一定规模的侨属企业27家,合同投资额5894万美元,年产值7.6亿元,年上交税金4200万元,从业人员11000多人。侨属企业已成为容县经济建设一支颇具活力的生力军。
  为了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该县积极实施“园区策略”,重点推进自治区级开发区———容县侨乡经济区的建设。该区成立于1991年9月,到今年4月底止,共有45家新企业入园,累计总投资10.05亿元。
  抓大侨务 促大发展
  近年来,容县强化“县外即侨”的“大侨务”意识,破除地域观念,在做好容县籍海外侨胞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招商工作新领域,放眼世界、面向全国做好“大侨务”文章。为了吸引客商到容县投资,该县县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全面实施“路桥经济”发展战略。投资4.6亿元修筑了玉林至容县和容县至岑溪的一级公路,投资3500万元铺通了县城至各乡镇的柏油公路,率先在广西实现乡镇通柏油路。从容县往广州、深圳、南宁、桂林、柳州等主要城市均有高等级公路直达,时间仅需两至5个小时。近期规划建设的洛湛铁路、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容县至平南、藤县、广东信宜二级公路以及“玉贵走廊”容县段等硬件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容县的交通状况和投资硬环境。
  其次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业主创造财富”的思想。在全县上下开展“我为招商引项目做什么?”、“人人是投资环境”大讨论活动,强化为发展服务的意识。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投资办企业的优惠办法》、《关于鼓励各界人士招商引项目的奖励办法》等文件,对重点企业实施“扶强、扶优、扶新”的“三扶”政策,在用水、用电、用地、收费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实行一个项目落实“一个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档案”的服务机制,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促使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同时,积极开展“登门”招商,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领小分队外出招商。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以及容县沙田柚节为契机,掀起了大招商、大上项目的热潮。
  2001年至今年4月,全县新上具有一定规模以上项目369个,计划总投资22.89亿元,预计年创税2.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5万多个。其中,2004年,全县新上项目142个,总投资14.7亿元,年创税1.3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28万个。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县在巩固发展原有的食品、机械、建材、饲料、造纸等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日用陶瓷、烟花爆竹、针织制衣、林化、制药、编织等新兴产业。2004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3.21亿元,增长21%。大侨务真正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大发展。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17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