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县]走出农民培训与劳务输出良性互动新路子

  5月10日,广西容县杨村镇东华村黄大嫂乐呵呵地数着刚发的工资说:“一个月就有600多元,这是政府抓技能培训,农民变工人的结果!”
  黄大嫂去年通过技能培训,进入本县的一家工厂工作。在容县像黄大嫂这样进入“工薪阶层”的农民有17.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2.06万人,县内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5.4万多人。2004年,该县劳务收入达9.52亿元,农村人口人均1406元,占全县农民收入的69.8%,居广西前列。该县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重点监控县”。
  强化培训 提高劳动技能
  容县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工作。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县强化劳动力培训工作,从组织领导、人员调配、工作规划、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县委、县政府经常到基层调查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培训机构选址、师资配备、招生及学员就业推荐、劳务经济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问题。同时把劳务经济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安排,2004年全县投入各项经费152.6万元,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在培训工作中,依托县内30家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2004年,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万人。
  为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能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该县不断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增加设施投入等办法,积极支持培训机构做大做强,逐步建成了一批多功能的综合培训基地。容县九O九电子科技学校现已成为“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所”、“农民工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达4000人。去年,该县又引进广东资金在县城办起容县(广东)科技学校。在职业培训上,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分类进行。县就业培训中心主要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容县职业中专、(广东)科技学校和九O九电子科技学校主要从事专业培训;县农广校则重点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其他培训机构主要进行单一专业、技术要求较低、培训期较短的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重点开展电脑、策划、财会、毛织、家电修理等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他们开展一年制、半年制或短期培训。同时前移培训关口,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联合教育、农业等部门,提前介入,制订计划,组织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去年,该县组织对全县分流中学毕业生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260班次,培训2.8万人次。
  由于重视专业技能培训,该县在县内企业和到广东等地务工的农民工素质明显提高。据了解,全县17.4万名农民工中,成为技术骨干或白领的占26.3%。还有不少人通过努力,由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变成了而今拥有几十万或几百万元以上资产的私营企业老板。
  跟踪服务 促进劳务输出
  容县高度重视外出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平台作用,积极为劳务输出服务。他们健全规范就业服务制度,对失业登记、就业推介、技能培训、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实行“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他们今年就发布信息3500多条,推荐就业6900多人。该县在深圳宝安区建立了劳务工作站,主要负责与广东等地劳动保障部门联系,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劳务纠纷,维护务工人员权益。2003年以来,劳务工作站推荐就业1.2万人,每年为外出到深圳等地的务工人员解决各种劳资纠纷90多件,接待来信来访咨询400多人次。
  此外,他们还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县国土部门积极落实外出务工人员承包土地流转政策;计生部门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教育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提供便利条件;交通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工具等,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外出务工。
  优化环境 就地转移劳力
  近年来,该县坚持“重点突破工业”的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2001年至今,容县新上具有一定规模以上项目369个,计划总投资22.89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5万多个。其中今年1至3月份,全县新上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480多个。
  经过几年努力,该县在巩固发展原有的食品、机械、建材、饲料、造纸等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日用陶瓷、烟花爆竹、针织制衣、林产化工、制药、芒编等新兴产业,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县内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5.4万人。其中,祥荣、嘉进、浪利等大小220多家针织制衣企业安排从业人员14000多人;美柏、立强、华帮等一批芒编企业安排从业人员13200多人;广西南山瓷器公司等7家陶瓷企业招用工人4200多人。
  回乡创业 拉动经济发展
  容县抓住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机遇,因势利导,县领导带队到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深圳、东莞、中山、顺德、珠海等地座谈慰问,向他们介绍家乡经济发展情况,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使他们从昔日“洗脚”进城到今朝“洗脑”还乡,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石头镇石剑村农民李进波经过17年闯荡广东,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转换了脑筋,回乡后在容县侨乡经济开发区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广西容县恒林化工有限公司,目前已建好厂房,预计今年8月可投产,建成投产后年可创税30多万元,安排就业200多人。黎村镇六振村农民何义成在广东东莞针织厂打工6年多,积累了资金后,毅然回到家乡出技术出资金合股投资100多万元办起针织厂,创造120多个就业岗位。石寨镇梁景在广东东莞麻竹加工厂工作5年后,他瞄准了麻竹市场后回乡租了1200多平方米仓库作厂房,办起麻竹加工厂。到去年底,他收购生麻竹8万多斤,经加工烘干包装后销往广东、台湾、香港等地,使全县麻竹生产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19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