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冬村浅水莲藕产业示范园是武鸣区首个科技扶贫示范园,该村以浅水莲藕项目为依托,延长产业链,打造赏荷吃藕为主打的乡村旅游。图为村民在采藕。
3月21日,在南宁市武鸣区合美村水果冷藏保鲜初加工科技扶贫示范园,一辆山东牌大货车静待沃柑“上车”。该示范园由武鸣投入科技扶贫项目资金250万元,与当地一合作社合作建成,日加工柑橘30万公斤。“示范园每年能为村里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南宁市科技局驻合美村第一书记邓娴说。
近年来,武鸣区大力推行“产业示范+贫困村+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凝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致富带头人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利用各村资源,打造形成了武鸣沃柑、忠党香米等一批具有武鸣特色的扶贫产业。2018年,该城区合美村等13个贫困村通过了脱贫摘帽审核、贫困户脱贫摘帽“双认定”。至此,该城区4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A
啃下硬骨头,打赢发展村集体经济翻身仗
太平镇庆乐村曾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如今,该村利用村委所在地建成了武鸣区首家扶贫车间。同时,立足本村柑橘种植优势,村“两委”申请城区补助资金100万元,建设庆乐村果框厂。2018年,庆乐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2017年年初,城区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不过4万多元,1万元以下的还占大多数。
到2018年年底,城区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3.5万元!
如此速变是如何发生的?2017年6月,武鸣区出台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整合各级扶贫资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模式,将资金入股8家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每年可获8%-10%的分红。这一模式,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又发展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还让众多贫困户实现了就地就业。
这一模式现已实现良性发展,目前该城区扶贫龙头企业已发展至89家。2018年,共获分红153.76万元,其中89.55万元统筹分配到40个贫困村,其余将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滚动资金使用。
B
紧抓“牛鼻子”,特色产业覆盖率超80%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样的硬骨头,武鸣区啃下了不少。去年,该城区精准施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仅贫困村通屯道路便完成升级硬化103条135.76公里。
紧抓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春耕时节,仙湖镇六冬村迎来了收获。在该村的浅水莲藕种植扶贫产业示范园,一根根小臂粗细的藕被采上来,洗净后根据订单立即运往市场。这个占地50.8亩的示范园去年建成,是武鸣首个扶贫产业示范园,带动该村3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去年只种了一造莲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5.46万元。”
“不仅要脱贫摘帽,更要把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城区党委副书记吴秀红说。该区以科技扶贫示范园为抓手,目前已创建科技扶贫示范园19个、扶贫车间3个,吸收贫困劳动力1000多人就地就业,贫困家庭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2018年,武鸣区完成扶贫产业项目验收共3108项,投入资金1662万元,扶持贫困户3900多户9000多人开展特色种养。城区“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9.3%、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超80%。
C
打造“红色引擎”,21个贫困村获星级称号
把责任扛在肩上,武鸣区把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作为重要抓手,打造了脱贫攻坚一线的强力“红色引擎”。府城镇永共村结合本村大棚哈密瓜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并设立了合作社党支部,涵盖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支部推选致富能手、创建党员示范大棚、引入专家讲座、与农业单位支部结对共建等方式,让贫困户挺进产业链。目前,全村已发展大棚600亩1500多个,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该区推行“党建+合作社”“党建+致富项目”等党建扶贫模式,组建发展产业党支部,在村民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农业企业、致富项目等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目前,城区共有21个贫困村基层党组织获得星级称号。
吴秀红表示,城区将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今年,城区每个贫困村要建成一个科技扶贫示范园,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构建集产业、技术、信贷、帮扶、保险于一体的精准到户的扶持体系,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