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丹借助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把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新标杆作为主攻方向,采取超常措施,奋力而为,实现农业品牌和农产品质量双提升。
以“四全”为抓手,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南丹县作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自2016年9月启动创建工作以来,通过高位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网络,实施“全方位监管、全产品检测、全链条追溯、全联动发力”,从根本上提升监管质量。一是全方位监管。建立了县、乡、村(企)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和考核制度,配备监管检测设备,实行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和监管名录制,实现了三级监管检测全覆盖。二是全产品监测。县域内所有“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均建有检测室,能独立开展自检或委托县、镇两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有效保障农产品产出关。三是全链条追溯。建立巴平米、六龙茶、红心猕猴桃、瑶鸡、畜牧养殖场等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4家合作社入网中国质量追溯平台,全县13家“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21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店纳入追溯监管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四是全联动发力。建立“食安”“农安”“公安”信息三合一的监管系统,即南丹县“三安”联动指挥中心,平台汇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区域分布,农畜产品的准出、准入、抽检信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许可信息、产品追溯信息以及公安部门打击食药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工作情况等,实现了农牧业、食药监管、公安三部门对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全链条互动监管。
以“三化”发展为目标,做好绿色食品文章。南丹把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现结构调优,产品调准,产业调强,有效提升了全县农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南丹县“三品一标”基地面积9.47万亩,占全县耕地23万亩面积的41%,产量66605吨;认证产品总数33个,其中绿色食品12个,2018年获证5个,新增面积6110亩,占认证总数 36 %,社员和基地农户均增收560 元。开设了南丹县“三品一标”农产品专营区,打造优质放心农产品集中销售区,满足消费者对放心农产品的需求。南丹巴平米入选“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入选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六龙”茶叶、“瑶佬根”猕猴桃获富硒农产品认定。二是实施了标准化生产。通过开展产地环境和污染状况监测,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绿色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每年全县种植油菜和绿肥达7.6万亩,全县建立生态巴平米、有机富硒米、六龙茶、红心猕猴桃、食用菌、蔬菜、特色水果等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基地面积12.1万亩。全县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林业)示范区84个,已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示范区(园、点)71个(2018年新增认定62个),其中认定为自治区级三星级示范区2个、县级示范区9个、乡级示范园13个,村级示范点47个。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13个、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6个。三是推进了产业化发展。打造强优品牌产业,培育形成了以巴平米、有机富硒米、红心猕猴桃等具有南丹地域特色的品牌产业,全县巴平米和富硒米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达1.1万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2500吨,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南丹瑶鸡、六龙茶、黄腊李、食用菌等产业规模也不断做大做强,效益凸显。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成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南丹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奔向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以“两改”为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南丹县积极整合各类资金,认真抓好改土、改良工作。一是改土。2017至2018年,共投入700多万开展种冬油菜和苕子等作物14万亩,平均每年达7万多亩。全面推广机械深耕改土,苕子绿肥压青等技术措施。在全县猕猴桃、柑橘果园和富硒米、生态米等大中农业生产基地进行5000亩堆沤有机肥试验示范和效果跟踪监测。2018年全县补助增施堆沤有机肥2375吨,通过项目带动全县增施商品有肥面积达2.44万亩,每亩使用量均在40公斤以上;施用农家肥达8.15万吨,秸秆还田18.21万吨;沼气液0.1万吨,饼肥0.09万吨。全肥耕地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二是改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以中浙优8号、野香优688、桂育9号等为主导优质水稻品种,良种使用率达100%;积极开展技术融合提升工作,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大田集中育秧、水稻工厂化育秧和全程机械化;推广“稻-灯-鱼-油菜”种植模式3050亩,推广稻-灯-鸭-油菜”种植模式5200亩,综合增加值达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