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发展壮大村头扶贫车间助民增收侧记:以点连线形成带由远及近就业快

  3月10日早上七点半,天等县都康乡多信村贫困户黄立志吃完早餐,就匆忙骑电车出门,他要赶到离家两公里外的养牛扶贫车间喂牛。他的儿子则步行到村头的扶贫车间鞋面厂上班,他是装卸工,靠体力挣钱。儿媳则要到更远的鑫达手套厂上班,她是车线工,靠技术增加收入。

  同一天,进结镇团乐村龙角屯的贫困户赵天凯和妻子也早早起来去上班,但他们相对方便些。他们俩都在镇上的“扶贫车间小区”务工,赵天凯在电子厂干活,妻子在内衣厂务工,两家车间连在一起,两人每天骑一辆电动车一起上下班,被工友们戏称为“比翼双飞”。

  三年前,天等县第一家村头扶贫车间在都康乡诞生,随即展现出勃勃生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再连成线,形成规模化的示范带,天等县的扶贫车间在短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目前,天等县逐渐形成了“县城―都康―上映―把荷、县城―驮堪―进结―进远、县城―天等镇―龙茗―福新”共3条村头扶贫车间示范带,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人口以灵活的就业方式进车间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以都康乡为例,作为村头扶贫车间的发源地,该乡充分利用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多的特点,大力鼓励支持外出外务工创业的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办村头扶贫车间。三年来,该乡围绕“种养工贸游”建立的村头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有规模的村头扶贫车间示范带,共吸纳就业人员802人,其中贫困人口433人,员工每月的工资收入在1700-3500元之间,先后帮助920户贫困户413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6.64%降至4.34%。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都康乡乡长李锋介绍说,从鑫达手套厂村头扶贫示范点到伏德村村头扶贫车间示范村,从永隆村洞口到上映仙桥,在不到20公里的公路沿线内,都康乡共建有村头扶贫车间22间。“真正实现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贸则贸、宜游则游、宜工则工’,让每一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

  奇迹并非偶然。村头扶贫车间能够在天等大地上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多的是与天等45万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不懈努力、发挥“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分不开的。

  “为了让扶贫车间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我们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着眼新发展新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总目标,着力打造扶贫车间升级版,不断放大扶贫车间效应,努力探索一条山区贫困县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市政协副主席、天等县委书记吴强道出了天等县扶贫车间得以快速发展的“秘密”――“五着眼,五着力”,即着眼产业聚集,着力规模效应,加速车间“园区化”;着眼“三链同构”,着力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产业化”;着眼转型升级,着力品牌打造,不断走向“高端化”;着眼东西合作,着力对口帮扶,竭尽全力“开放化”;着眼持续发展,着力内生动力,对标实现“规范化”。

  实践证明,村头扶贫车间是天等脱贫攻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它的成长与发展,承载着天等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梦想,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场符合天等县情产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将给新时代天等带来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

  如今,天等的村头扶贫车间已经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格局,成功打造了脱贫攻坚的“天等样本”,在培植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稳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扶贫车间291家,其中已认定114家,共带动就业人数约1万人,其中5601个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记者李鸿熙 特约通讯员李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