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建设全国最大木薯淀粉加工生产基地

 

  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淀粉市场消费曲线显示,在以玉米、马铃薯、木薯等为原料制成的淀粉中,木薯淀粉以其性能优越、价格适中和原料广泛等优势在市场中独占鳌头。自20世纪90年代,广西木薯种植面积超过广东后,便成为我国最大的木薯种植省区。目前,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70%以上。而广西,又以武鸣县最为重视木薯产业的发展,该县以建设全国最大木薯淀粉加工生产基地为目标,推行产业化经营,整合淀粉资源,打造产业品牌,木薯产业逐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鲜薯产量为60万吨,成为继粮食、甘蔗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全县现有木薯加工企业35家,年总产量为44万吨,占全区木薯淀粉生产能力的50%,仅木薯种植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20元。

    武鸣县具有发展木薯产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日照时数166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极其适合木薯生产;农民有种植木薯的习惯和传统,木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2003年,武鸣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因势利导,加大扶持力度,将木薯产业列为今后五年内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紧抓好。同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立了5万亩良种示范基地,2万亩高产示范基地,1万亩木薯与花生、西瓜套种基地;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合同、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和壮大木薯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已有5家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开发种植木薯近10万亩,全县木薯种植面积连年攀升,2004年达到30万亩。


  多管齐下打造品牌

    为调整企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该县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引导资金流向,鼓励各淀粉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能力,完善环保设施,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鼓励骨干、龙头企业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变性淀粉等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财政、金融等部门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两年来投入淀粉加工技改资金达8300多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武鸣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木薯产业品牌,在2003年、2004年的“三月三”歌圩期间,先后成功举办了武鸣县木薯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武鸣县酒精定货会和广西淀粉(变性淀粉)、酒精交易洽谈会等活动,商品成交额分别为5100万元、7000万元,“皇妃牌”“灵生牌”等淀粉品牌也由此叫响区内外。活动对进一步扩大经贸交流,促进武鸣木薯产业发展,打造武鸣木薯产业品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武鸣还加大企业治污力度,促进木薯淀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在2008年底全县木薯加工企业“三废”达到国家有关要求,该县强化对木薯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治污的技术、资金投入。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同进行淀粉废水达标排放处理项目研究和实施。如安宁淀粉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项目AJIC高新技术资源化处理淀粉、酒精高浓度有机废水工程,目前已通过南宁市环保部门的验收。

    
  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各种深加工技术的成熟,木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但从总体上看,武鸣木薯淀粉产业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现在,武鸣有木薯淀粉生产企业几十家,而上规模、上档次的知名大企业几乎没有。

    生产企业过多,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原料空缺的现象。有关资料显示,广西淀粉的日产能力已达7000吨,木薯酒精日产能力达到800吨以上,若以淀粉加工期100天、酒精加工期300天计算,广西每年需要木薯原料450万吨。而目前广西的木薯产量仅400万吨,除去农民自用和外地购去的干片外,广西本地加工淀粉和酒精的木薯原料,仅有200万吨,原料供应存在很大缺口。作为广西最大的淀粉生产县,武鸣县的木薯原料也只能满足生产能力的80%,浪费了设备资源。

    一些业内的政协委员指出,小企业、小品牌数量多,大大削弱了武鸣作为木薯生产大县所应有的规模效应,非常不利于木薯产业的发展。由于过多的木薯深加工企业产品雷同,牌子众多,缺乏大企业的带动,因而未能形成比较强势的品牌,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委员们强调,木薯加工产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品牌化,其产品的市场营销也应该依附于规模效应,创出自己的强势品牌。

    目前,我国年需求木薯淀粉约30万吨,而日本的年需求量竟高达32万吨,市场潜力显而易见。就是这30万吨的木薯淀粉,我国还有一半以上靠进口。看来,我国木薯淀粉市场潜力非常大,但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