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五剂良方”破解阻碍脱贫“顽疾”

  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实现5544户贫困户25396人脱贫、1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实现3606户贫困户16534个贫困人口脱贫、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1939户贫困户、8844个贫困人口脱贫、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8年计划17218个贫困人口、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巴马县后发展、欠发达的现状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陈旧、基础薄弱、产业滞后等因素仍是制约全县发展的关键。当前,全县尚有9029户39314人未脱贫,还有34个贫困村未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为15.51%。

  发展步伐如何加快?仍未脱贫贫困群众如何脱贫?如何确保全县于2019年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出列?巴马做出了“2018年要按照脱贫摘帽出列标准全面完成任务,2019年查漏补缺、迎接验收”的工作部署,即2018年要实现39314个贫困人口、34个贫困村和7个深度贫困的非贫困村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目标既定,巴马开出“五剂良方”,有效破解阻碍脱贫“顽疾”。

扶贫产业精准化,致富路子多样化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企业入驻巴马优惠政策、扶贫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增强企业入驻巴马发展扶贫产业的吸引力。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推动全县产业发展的企业给予投资额30%的奖补,最高奖补可达500万元。对特色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依托企业带动,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基地、示范片,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带动格局。启动燕洞镇年出栏50万头肉猪养殖示范基地,打造西山乡、东山乡香猪养殖小区示范基地等。2018年前三季度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全县16276户贫困户(含无劳动能力和长期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覆盖率为82.48%。

  强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七个路径”的发展思路,即通过注册登记实体企业发展一批、依靠大型种植和养殖企业发展一批、通过大型连锁店发展一批、购买出租商业铺面发展一批、利用闲置资产开发发展一批、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一批、通过能人创业带动一批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2017年整合涉农资金555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追加791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推动全县50个贫困村均已全部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按照“以贫困村为重点、覆盖非贫困村”的原则,根据不同人口数量给予贫困村50万元至80万元、非贫困村5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同时,2017年给予34个深度贫困村每个村追加扶持资金20万元,还利用大鹏新区帮扶资金给予每个贫困村1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3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共79.58万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村达8万元。2018年底5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能达到3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助推全县扶贫产业提质发展。全县核桃高产示范基地(“万千百”示范基地)完成2.82万亩,油茶新植1.25万亩,香猪新增出栏4.381万头,其他产业项目均能按照计划稳步实施。

  大力实施林下养鸡、生猪养殖、菌菇等重点扶贫产业项目。探索“政府+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力实施年出栏1500万羽林下养鸡、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菌菇产业项目建设。

  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全县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82家,实现每个贫困村培育发展有1家以上。已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34人,带动700户贫困户约3000个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增收。

易地搬迁全覆盖,群众生活有奔头

  采取超常规举措,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24小时轮班交叉施工,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包点责任制。落实“一个安置点、一名县领导、一名专责干部、一个工作班子、一套计划”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的“八包”责任;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1+4”政策文件精神。全力加快旧房拆除、整屯搬迁、后续扶持、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落实,2017年积极争取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县,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可复垦宅基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调查实施方案》,并委托广西桂耕土地整治有限公司全程参与实施。

  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县完成安置点建设7个,在建安置点项目3个,完成总投资5.87亿元,完成搬迁入住1329户6694人。其中,2016年度完成搬迁入住162户771人,完成搬迁任务100%;2017年建设安置点5个,完成安置房建设1268套(户),可安排搬迁入住1268户6429人,入住率可达97.36%;2018年建设安置点1个,完成安置房建设270套(户),可安排搬迁入住270户1294人,入住率可达58.13%。2016和2017年已脱贫户以及2018年预脱贫户均已全部搬迁入住。同时,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等原则,通过省内外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林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式,为搬迁户拓宽创业就业增收渠道,确保该县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等要求,通过以转移就业扶持一批、以特色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以资产入股分红扶持一批等措施,确保每一户搬迁户至少有1人有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来源。

民生事业全保障,脱贫做到不返贫

  实施基础设施攻坚战。推进西山乡弄友村和甲篆镇民山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实施95条156.64公里通屯道路升级硬化。投资4900万元建设集中供水131处,分散式供水23处共684个家庭水柜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分危房改造、加层扩建、门窗安装三类农户予以不同种类的补助。提升改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2个,其中3个村已经竣工,20个村的主体建设已经完成。

  加强教育扶智。全县12913名在校贫困生均与帮扶干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全面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全县中小学共劝返辍学学生回校515人。

  实施转移就业。举办了2018年深圳大鹏—巴马“真情送岗·精准帮扶”暨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3场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621人。

  优化社保兜底。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提高到A类每人每月220元,B类每人每月190元,C类每人每月170元;实施医疗救助。通过财政补助、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

  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对全县婴幼儿及义务教育学生进行“地中海贫血症”全覆盖筛查,对6个月至6岁婴幼儿进行营养改善,提高婴幼儿营养水平,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精准营养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新路径。严格按规定配备村医并开展正常诊疗工作,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通过发放财政兜底保障补助资金实现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扶贫资金全保障,惠民政策惠民生

  完善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2017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巴马瑶族自治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巴马瑶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巴马瑶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乡(镇)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巴马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管理扶贫资金,确保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位。2017年计划整合涉农资金4.18亿元,已完成资金整合2.84亿元,将高效运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重点项目。截至2018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7,669.82万元。同时,完善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项目库,储备各类扶贫项目8793个。重点将资金投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资金安排使用精准瞄准脱贫攻坚。2017年,全县计划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亿元,鼓励贫困户将小额信贷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双赢。目前,已发放小额信贷2491户共1.13亿元入股或发展特色产业。

扶贫协作显深化,县域经济全提升

  积极打造党建促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六大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示范。其中,党建促脱贫攻坚模式获得深圳市党政考察团的充分认可。健康扶贫示范区迈出实际性步伐,依靠深圳华大基因的先进科技水平,积极开展大健康扶贫,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县级地贫基因筛查数据库;2018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深巴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深巴试验区”已经启动第一期建设,完成征地1.419万亩,在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排水等,投资达到58.36亿元;2018年11月,全国携手奔小康培训暨东西部扶贫协作现场推进会在巴马县召开。

  2017年,巴马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4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29亿元,九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排在全市前3位,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增速排全市第1位。在自治区稳增长红黑榜通报上,巴马在全区111个县市区中GDP增速排第7位、财政收入增速排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第3位;在全区29个同类县份中,GDP、财政收入两项增速排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三项增速排第3位,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