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艳阳中,清澈的池塘波光粼粼,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金桂的香氛氤氲房前屋后,村民坐在鸟语花香的小院里笑语晏晏……这个宁静悠然的小村子叫作“马鞍寨”。
马鞍寨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东部,距贺州市区约18公里,这里交通区位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马鞍寨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乡村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人居环境,先后荣获了“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荣誉称号,为贺州市八步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推乡村振兴捧出了一张精彩的答卷。
强化宣传增强意识
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以来,马鞍寨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干部、村民理事会人员、顾问团人员为成员的工作推进小组,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和思想负担,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强力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宣传增减挂钩工作的政策规定和目的意义,提高全体村民的政策知晓率,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为抓手,增强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乡村建设工作中。
党建引领村民主体
马鞍寨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村两委领导下,积极成立党员突击队、村民理事会和乡村振兴“顾问团”,“三驾马车”齐驱并驾,把政府引导与村民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破解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疏导抵触情绪,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做细做实群众思想工作。在乡村振兴党员突击队的带动下,群众纷纷投工投劳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顾问团”主要做好政策的解读、村屯的规划、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村民和政府间发挥“桥梁”作用。在马鞍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共筹集资金500多万元,自发自觉自愿自主地掀起了马鞍寨土地增减挂钩和乡村建设的新高潮。
拆旧复垦资金保障
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马鞍寨广大村民以土地综合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解决发展用地和建设资金的瓶颈,全面解决乡村振兴土地和资金问题。马鞍寨增减挂钩示范点项目计划实施面积16.0531公顷,预计新增农用地15.0531公顷,有效利用耕地16.1441公顷。该项目涉及拆除马鞍寨废弃房子9户,拆除废弃猪栏牛栏12处,拆除废物堆竹头兜33个,拆除废弃晒地约370平方米,复垦后建成“微菜园”13个、“微花园”9个、“微果园”6个,项目先行使用节余周转指标12.7905公顷(耕地11.2982公顷),2018年9月26日经区厅挂牌出让,挂牌起始价5045.0865万元。利用“两筹两补”财政奖补政策资金2500多万元,完善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一个“随园”农家乐,建设村屯道路35公里,篮球场、停车场各2个,戏台1个,凉亭5个,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村屯亮化;铺设绿化带3000平方米,达到村屯绿化和美化;兴建200吨的安全饮水工程,做到饮水净化。
风貌提升乡土特色
马鞍寨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挂牌出让资金,以乡土特色风貌改造为基础,科学规划,保护乡村景观、乡土文化、传统肌理、空间形态,以优美的村庄环境,让农村留得住诗意,载得动乡愁。
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过程中注重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搞大拆大建,以简单修缮为主,力求经济适用,体现乡土特色。在拓展道路长度和宽度的基础上,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主要道路以水泥硬化为主,次要道路和街巷道路、园路采用青砖、鹅卵石、碎石等废弃材料进行铺装。结合山形水势、自然风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沿道路、水体进行景观绿化、打造水体景观,塑造乡土特色休闲环境。结合土地整治将废弃的空地整理成微菜园、微果园和微花园,利用乡土材料如竹篱笆、镂空青砖围墙进行适当围护,做到景在村中、村在景中。
产业培育持续发展
马鞍寨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引入的行知学校,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利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利好政策,将美丽马鞍寨建设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依托宅拆旧复垦增加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香芋种植、香米种植等传统农业,将农业与休闲体验、研学教育、观光度假、文化创意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以农兴旅、以旅促农,打好乡村观光旅游牌,把资源禀赋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生态富民增收。(覃艳群 陈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