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作为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化全县幅员面积2716平方公里,辖12个乡4个镇155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总人口47.9万,其中瑶族、壮族、汉族分别约占总人口的26.5%、67.2%、6.2%,其他民族人口总和不足500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签发国函(1987)208号文件,批准成立大化瑶族自治县。1988年10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大化镇成立,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马山县的边缘结合部组成。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多了一朵民族之花,红水河畔增添了一颗闪烁的明珠。
30载风雨兼程,30载励精图治。
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化由一个基础薄弱、百姓贫苦、发展滞后、艰难起步的新建县,发展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新瑶乡。
沐浴在春天般的温暖关怀中,大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各方力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河池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化发展新篇章。
【大化名片】
中国绿色食材基地截至201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共获得国家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13.9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5万亩。2017年6月,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化“中国绿色食材基地”称号。
全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大化着力推动生态食材标准体系建设。坚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狠抓生态食材质量监管,打造优质品牌,建设中国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打造红水河流域天然、生态、健康食材交易中心,推动生态食材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2018年10月,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授予大化“全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称号。
水电之乡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在县境内建有大化、岩滩两座水电站,总装容量达237.6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8.44亿千瓦·时,是中国南方水电富矿的排头兵,是名副其实的水电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大化是“河池市长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巴马、东兰、凤山等县形成了广西著名的长寿“金三角”。2017年底,该县共有存活实足百岁以上老人71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为14.82/10万;有60周岁及以上老人63305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为13.22%,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人8936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4.11%。2015年6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大化“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大化长寿养生天然食材种类繁多,长寿美食资源丰富。2016年10月,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化“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称号。
中国康养美食之乡在打造美味、安全、健康、质优、高端的生态食材的基础上,大化积极挖掘壮瑶大席、壮家土司宴、瑶家簸箕宴等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烹饪,促进产销对接。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各地美食大赛,并有众多美食品牌荣获美誉。同时,建设达吽美食小镇,依托美丽的库区和喀斯特地貌山区,打造红水河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生态食材、美食、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康养美食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2018年10月,全国营养健康产业委员会授予大化“中国康养美食之乡”称号。
中国观赏石之乡红水河大化岩滩河段盛产造型特异、种类丰富的优质观赏石,以大化彩玉石闻名于世。大化彩玉石具有皮细、色艳、质硬、形异等显著特点,成为中国三大最具观赏、收藏的石种之一。2007年9月,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大化“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
瑶族文化之乡大化是全国12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县份,是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诞生地。布努瑶《喊歌》《竹鼓舞》《祝著节》《喜鹊之歌》被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淡水养殖之乡县境内大化、岩滩两大电站库区有水面和库汊10余万亩,渔业放养总面积约6万亩,是广西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淡水养殖是库区移民支柱产业,“大化大头鱼”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经济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60.21亿元、7亿元、28亿元、8020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33倍、110倍、14.9倍、48倍。2017年度,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中,大化在全区29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进步幅度排名第一,较2016年度进步11名,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该县16个乡镇全部通达柏油路,155个行政村通水泥硬化路,公路里程由1988年的462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422.337公里,80个行政村通客车,占51%。县境内水路180公里,营运船舶118艘。
特别是2003年大化至马山二级路、2013年大化至忻城的马山金钗镇至大化段82公里二级路和2016年贯穿县境南北的大化至巴马二级路建成通车后,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县域以及沿线乡村经济的腾飞。该县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特色明显。先后有大化大头鱼、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大化白玉薯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3个;创建自治区级渔业核心示范区1个和高山柚林业核心示范区1个、县级种养殖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园13个及村级示范点55个,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达华制糖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砂糖、大化成锋家庭农场生产的5个蔬菜品种、广西大化县九娘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沃柑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化红河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广西桂通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荣选为“广西好食材”上榜产品,七百弄鸡获“广西十大好吃鸡”称号,“瑶里香”牌大米、“九娘河”牌沃柑、“金沃妙果”牌沃柑成功通过富硒产品认证。该县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13.9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5万亩。
——工业经济明显增强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立足县情,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材料、天然饮用水产业、长寿生态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逐步改变了工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水电业的被动局面。2017年,该县工业集中区增量配电业务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单位。
大化瑶族自治县各级、各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促成银亿集团到大化投资多孔氧化多壁材粉项目、广西古瑶方药妆研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落地并发布多个新产品。目前,大化万福泉母婴饮品、“九天极水”等康养产品项目已经投产。总投资1.9亿元的城南综合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拿银安置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区项目正扎实有序推进。2018年上半年,该县规上工业总产值12.69亿元,增长27.9%;规上工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22.4%。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该县商贸网点数量达6500多户,引进大润家、百家惠、邕城百货等大型消费商家,带动消费市场升级扩容,改善市场风貌和消费环境;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迅猛发展。建成2万平方米的中国(大化)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2017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8-2021年)》和县域电商线上平台建设项目通过自治区专家评估验收,构建红水河流域电子商务中心步伐加快。
2017年,该县批发零售业完成20.2亿元,增长11.1%;住宿业完成872.7万元,增长8.4%;餐饮业完成1.7亿元,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3.65万美元,完成市级下达指标的192.8%。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始终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不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近10年来,该县城区的规划不断得到完善。强力推进生态民族新城、达吽美食小镇等城西片区和有序规划建设拿银安置区等城东新区,拉大了县城区的框架。集中财力、物力建设的红河路、建丰路、古江大道等城市主要路网、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江滨文化公园及地下人防工程、民族博物馆、体育馆、民族文化广场、水岸生态公园等配套项目,让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同时,实施的“两纵六横”主要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岩滩、都阳、北景、古河4个乡镇的风貌改造,实施3.3万户农村改造和4万户农村改厨改厕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和农村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人居环境。
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建成区已由建县之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3.42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由4.8万平方米增加到120.18万平方米,县城区人口由3万多人增加到12.5万人,城镇化率达36.2%。农村用电覆盖率达100%。“美丽大化·宜居乡村”建设活动扎实开展,成效明显。
【社会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注重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事业成绩斐然、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惠民生
大化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城乡低保、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等各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困难群众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该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保安康
大化瑶族自治县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着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该县卫生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整合。目前,该县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37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988年的169人增到现在的1738人(不含民营医院),平均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3.70人。该县副高级以上职称35人、中级职称152人、初级职称542人。该县乡村卫生室有158个,开放床位从1988年拥有100张发展到现在拥有122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6张。预防保健事业不断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医疗惠民工程深入实施。
——科技进步促发展
大化瑶族自治县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贯彻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目标。30年来,该县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22项、市级4项、县级50项。县本级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250万元。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十一五”以来,该县专利申请量633件、专利授权量175件。2014年底,该县开始创建广西科普示范县工作,大力开展科技扶贫、科普宣传、科技合作交流、科学普及活动,助推该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先行强根基
大化瑶族自治县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该县幼儿园由1988年的7所发展到2017年104所,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2017年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7.23%。义务教育覆盖所有家庭,年受益学生近5万人,2017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目前,该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3%;1988年至2017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7%提高到83%。2004年以来,高考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先后有5人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化高中被评为自治区示范高中,跻身八桂名校之列。
【生态篇】
大化瑶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珠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该县森林面积274.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1.65%提升到2017年的67.56%。岩滩镇、贡川乡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生态乡镇”,贡川乡贡川村、岩滩镇下皇村等57个行政村被评为“自治区生态村”。大化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庭院绿化、道路硬化、村旁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山川秀美
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该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退耕还林7.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较20年前增长了21.03%。
——城乡绿化醉美大化
2011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先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工程和县城区升级绿化工程等,种植珍贵树种84万株,义务植树310万株,对1262个自然屯进行村屯绿化;城镇绿化3000平方米,公路绿化10千米,河流绿化36千米,有效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石漠化综合治理见成效
大化是溶岩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县。2015-201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治理溶岩面积1084.76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738.83平方公里。
【旅游篇】
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建设中国康养美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康养美食为龙头,以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为两翼,以达吽美食小镇、“梦里清坡”主题小镇、红水河长寿养生旅游度假山庄、瑶泉生态养生度假区、北景休闲渔业小镇、鳄鱼岛旅游度假区等景区为支撑,依托“美景、美食、奇石,养心、养生、瑶乡”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培育了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消费新热点。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三大景区日趋成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旅游品牌和档次明显提升。
2017年,该县共接待中外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目前,着力创建县城4A景区,打造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自驾游、“梦里清坡”、弄丹木棉山庄乡村休闲游和美食体验游等品牌旅游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还依托“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县”这一金字招牌,不断做大做强“美食+”产业,“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已经在全区叫响,成为大化的新名片。
2016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先后举行了“有积(鸡)有余(鱼)”厨艺大赛、首届乡(镇)村长寿特色美食厨艺大赛、长寿特色美食大赛、乡村特色美食主题大赛、迎春“乡村厨艺大比拼”活动、广西好年货2017金桥土货食材狂欢节大化主题日活动等赛事活动,长寿特色美食品牌和美食文化逐渐成为大化消费新热点,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拉动绿色食材产业发展壮大。壮瑶大席、六也鱼怪、韭鲜汤、全鸡宴、全羊宴、全鱼宴和瑶家簸箕宴、壮族土司宴、极品生态宴在广西东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银奖项11项,有效拉动了旅游、住宿、餐饮业融合发展。
【脱贫篇】
大化属“老、少、山、穷、库”县份,土地稀少贫瘠,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恶劣,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七百弄、板升、雅龙等乡镇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严峻,脱贫工作任重道远。
2015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和信心决战贫困,誓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通过该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该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20.71万下降到2017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43.65%降至17.64%,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正着力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等16个县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形成了以县城安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乡镇安置点建设的梯度开发格局;正在着力推动贫困户增收渠道全覆盖、住房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着力决战决胜深贫,决胜小康。
——易地搬迁挪穷窝
截至2018年9月,该县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共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16个,已搬迁入住4705户21550人,并积极为贫困户移民搭建就业平台,促进移民安居乐业。
——产业培育强支撑
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打造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园区。创建有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农民工创业园、六也乡野生山葡萄产业种植基地、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大化镇生态沙糖桔产业园、北景镇淡水养鱼产业基地等;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整合扶贫资金1.5亿元,发展核桃、山葡萄、砂糖橘等示范区16个;打造生态食材基地县,重点发展无公害玉米、旱藕粉、七百弄鸡、大头鱼等产业。2017年,该县共培育农民合作社96家,发展七百弄鸡养殖170万羽,覆盖贫困户4000余户;发展山羊养殖35万只,出栏19万只。
——铺设山村幸福路
2016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投资3亿多元,开工建设20户以上屯级道路512条950公里。还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集中供水工程100处,实施家庭水柜建设2848座,解决4.9万人饮水难问题。
【文化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新闻市场管理等各项工作,助力扶贫攻坚,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大化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圩、奇石文化旅游节、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富有特色,渐成品牌。基层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艺队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区有12支业余文艺团队,1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都成立有业余文艺队,屯级文艺团队也迅猛发展,社会文化风气日愈清朗。
——竞技体育迅速崛起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竞技体育运动,“红河杯”男子篮球赛、红水河库区国际垂钓大赛等品牌赛事日臻成熟,同时积极参与区内举办的“拔群杯”篮球比赛、自行车拉力赛等赛事。县内球类比赛等各种竞技比赛精彩纷呈,全民健身氛围浓厚。
——阵地建设日臻完善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县城区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广场、江滨中心广场、铜鼓广场、三月三广场、将军山公园、江滨休闲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16个乡镇文化及文体活动场所,158个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及篮球场、戏台等。该县电视覆盖率达92%、广播综合覆盖率达100%。
——民族技艺薪火相传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每年都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培训传承活动。贡川手工纱纸制作工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和壮族歌舞《打榔》、江南《喊歌》、板升《瑶族竹鼓舞》、布努瑶《祝著节》、六也鱼怪制作技艺、贡川榨粉制作技艺、壮族粽粑节、布努瑶《喜鹊之歌》等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望篇】
“十三五”时期,大化瑶族自治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统筹“三区发展”,打赢“三场战役”,实现“四大突破”,推进“五化同步”,即“13345”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统筹“三区发展”,即根据地理分布,将县域分为城镇区、石山区、库区3个布局功能区。城镇区重点抓好“一城三镇”建设及撤乡建镇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石山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及发展特色种养业,对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就地脱贫条件的山区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对有条件的石山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打造大化“七百弄鸡”等一批特色品牌;库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及长寿养生旅游业,做大做强“大化大头鱼”等红水河鱼品牌,着力打造高端长寿养生旅游产业。
打赢“三大战役”,即实施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让该县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四大突破”,即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和加快推进电商物流服务业,促进大化在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
推进“五化同步”,即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
展望未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化瑶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将倍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现代特色产业、新兴工业、全域旅游业、康养服务业、电子商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主动融入南宁一小时经济圈、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圈,努力建设绿色康养、幸福美丽、多姿多彩新大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